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则阳篇》解说(3·1)

(2018-05-20 19:35:09)

 三.则  

 

本篇也是以章首句头二字(人名)为篇名,内容庞杂,大体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十个小故事,后一部分则讨论万物的基本规律宇宙的起源和人类的认识等问题


3·1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

曰:“冬则擉鳖于江,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閒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解说】

首先说明:此章是这样三段,乃是我为了解说的方便而划分的,在《今注》,第一段被处理为四个“自然段”,《方注》则根本不分段。

1、读懂头一段需要知道:则阳姓彭,故后文改称为“彭阳”了;夷节、王果、公阅休也都是人名。“言之于王”的“言”字同后文的“谭”字(通“谈”)一样,在这里当是“推荐”义;“王”指楚王(楚文王)。“未之见”是“未见之”的倒装,“未”相当于“不”;“夷节归”的“归”字我认为是借作“愧”,理由是:否则,不必说这一句;前面未说从哪里去,也谈不上“归”何处。“彭阳见王果曰”句中的“见”字当是“求见”义,因为他明显是特意来请王果帮忙。王果答话中的“不若”是“比不上”的意思,而且是就“向楚王推荐你则阳能有多大效果”这件事而言的。——末句中的“奚”字相当于“何”。

2、第二段(和第三段)是王果回答彭阳的话,意思有“跳跃”,必须细心体认他说话的层次:开头四句是直接针对彭阳的问题,介绍公阅休其人:“擉鼈”即刺鼈(“擉”是“戳”的异体字,用物体的尖端刺及他物的意思),“山樊”即山旁(“樊”是边缘义),可翻译为“山脚下”。接下三句是说:请我去向楚王推荐(你则阳)不会有作用,因为我还不如夷节,而“夷节已不能”(这根据是上文说过“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注意:“已不能”等于说“终于未办到”(“已”是终归义,“能”相当于“能够做到”);后句中的“又”字是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再下面用发语词“夫”字领起,到“相助消也”为止的八句,是转而介绍夷节其人,难懂字句都可凭借译文索解,这里只指出:“夷节之为人也”句,等于说“夷节这个人”,即句中的“为”字是起连接同位语的作用;“以之神其交”句中的“之”字当是复指上句的“知”字,或是借作“知”;“神”在这里是用作及物动词,或是借作“伸”,可翻译为“施展”;“交”是指人际交往;后句头上的“固”字通“故”。接下又用“夫”字领起的两句,似乎来得突兀,如果想到言外之意是:真有困难的人希求的是他人切实的帮助,不会是空洞的说教或承诺之类的东西,就知这是对夷节的表现作评论,指出他的那种“知”不解决问题,无济于事。末尾六句是介绍楚王其人,要注意的是:“其于罪也”句中的“罪”字是指“他开罪的人”;“非夫佞人正德”句中的“夫”字是代词,相当于“那”;“佞人”是指能说会道又善于讨好的人;“正德”是指道德高尚者;“桡”通“挠”,阻挠义,此为劝阻义。——可见王果说这些话,是在申说他不能接受则阳请求的原因、理由。又,“不自许,以之神其交”两句,我以为是上句的明确语,即是交代“无德而有知”的实在含义是:他不以做有德之人自许,只求凭着他的智慧在处理人际关方面大显神通。因此,可以认为“不自许”后面省略或脱漏了“以德”二字。我的理由是:王果没有根据也没有必要说夷节是“无德”之人,而从此章的主旨看,作者要予肯定的只是“德”比“智”的威力大,以知见长的“佞人”必“不若”道德高尚的“正德”之士。

3、第三段,最关紧要的是体认到这十来句同上文的联系。我的想法是,这是紧承上段末句而发:那一句是说只有“佞人”或“正德”这两种人可能“桡”楚王,而佞人就是夷节那样的人,前文已经介绍过了,于是,接下就介绍“正德”,亦即圣人了;而从末句是“故曰待公阅休”可知,这其实是进一步介评公阅休,交代他前面说“我不若公阅休”的理由。——具体内容是:

头四句是概述圣人(公阅休)的人格:前两句讲他给别人带去了什么,后两句说他如何立身行事。注意:“穷”“达”对言,故分别是指“不得志”和“得志”;因此,“使家人忘其贫”是说不会让家里人因感到缺少什么而忧心,“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是说能够促使居上位者不自视高人一等从而谦恭地待人(“化卑”的“卑”是由低下义引申而来的谦恭的意思)。——后两句的前一“物”字是与“人”对言,故是指外界环境,后一“物”字相当于“众人”;“物之通”即人们约定俗成的“通则”,也就是社会风俗;“保己”是指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知道这些,就可读懂我的译文并且对之作“译得到不到位”的评论了。

“故”字领出的几句是介绍他对人的“感化作用”:头句“或不言而饮人以和”是说,他也许无需说什么,就会让人气顺心和,以致先前的顾虑尽释(这个“饮”字是“饮马”这说法中的“饮”);第二句(承前句头上的“或”字说下来)无疑是说:也许还只要与某人站在一起,就会使那人因为受到他的影响而改变以前的想法:“化”是变化、改变义(也即受到感化);第三句是个复句,意思是:即使父子之间出了问题,也只要他在其间做了工作,父子关系就会恢复正常:“父子之宜”的“之”字必是“失”字之误,“宜”字是适当义,此指“适宜的关系状况”;“归居”即“回到了家里”,这里显是喻指“回复到让人安心的正常状态”(前头的“彼其”二字有人说是语助词,但我以为乃是“父子”的复指词,即等同于后句中的“其”字,因为这里需要停顿一下,又最好是双音节的,就在“其”字前又加个“彼”字);“而一閒其所施”的字面义是:只要他在父子之间“施”了点什么(“閒”通“间”)。我以为,此句本应放在“彼其”句之前,为了突出“归居”这个效果,就移到后面了。——如此解读此句,整个这三句就意思完整,就显得很有逻辑性了。注意:在中国古人心中,父子关系最为稳定,是最不应该、最不可能出问题的,因此也就意味着,如果竟然出了问题,那就是最难“归居”的了;所以作者就用“能够非常容易地化解父子矛盾”来凸显圣人非凡的“使人化”的能力。

“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句,是对前文作“评论性概括”,意思是:圣人对于人心的了解和感化力量,比之于其他人就是要高出这么多(“若是”的“是”相当于“这样”;“远”字前面的“其”字是助词,对形容词“远”字起“加强形容”的作用,这里,“远”是指差距大)。——所以后面可用一句“故曰待公阅休”以结束对圣人的介绍和此章全文。 注意:此句中的“待”字是依靠的意思,句义是:所以我说,(你想得到楚王的赏识)那要靠公阅休来推荐你。

 

【辨析】

1、 第一段的“夷节归”句,《今注》和《方注》分别翻译为“夷节就回家去”、“夷节便回去了”;“彭阳见王果曰”,两书的译文是:“彭阳见到王果说”、“彭阳见王果时说”。——很明显,两位译者都没有注意到“归”字和“见”字在这里的特殊含义,就都都“按常规”翻译了。

2、 第二段中评论夷节的几句,《今注》的译文是:“夷节的为人,没有德操而有智巧,不能自我肯定,于是乃伸展他的交际手腕,他久已沉迷在富贵场合,无助于德行,反而损伤德性。”《方注》的是:“夷节的为人,没有虚淡退让的德性而有干求妄进的智术,不能以骨气自重,凭着智术来神化他的交际,长久地沉迷于富贵的境地,非但不能在德行方面对别人有所帮助,反而对别人的德性有所损消。”——请同我的译文比较一下,然后做出你自己的翻译。我只想说这一点:我以为,“某某之为人”这说法中的“为人”不是今天说的“为人”,这里,“之为”二字是起连读同位语的作用(所以应该连读),相当于今天说的“这个”;例如《论语》中的名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杨伯峻先生就翻译为:“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好的了”。

3、 第三段前四句,《今注》的译文是:“所以圣人,当他贫穷的时候可以使家人忘去贫困,当他通达的时候可以使王公忘去爵禄而化为谦卑。他对于物,和谐共处;他对于人,乐于沟通而不失自己”。《方注》的,只是末句有点差别:“对于人,能够快乐地沟通人事,而又不违反自己的本性。”——接下的话,《方注》不在原文的“父子之宜”前打标点,注“归居”为“隐居”,故其译文是:“所以,(圣人)虽然有时候不曾言语,却能以和顺之气来化人;与他人共处,就能化为父子之亲。圣人虽有这种化人之德,却隐居而不用。这与常人之心相比,二者相去甚远。所以说还得等待公阅休。”《今注》有两个注释是:“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意思是说使父子的关系,各得其所。”“一闲其所适:‘闲’,清静无为的意思。即以清静无为的态度待人。”所以它的译文多有不同:“因而(圣人)常施不言之教而饮人以心灵之谐和,和人并立而使人感化。使父子的关系,各得其所,而以清静无为的态度待人。他的恬退和人的嘈竟之心,相去这么遥远。所以说等待公阅休。”


    译文

游到楚国,(请)夷节向楚王推荐他楚王不肯接见,夷节只好向则阳表示歉意于是则阳去拜见王果,说:“先生怎么不在楚王面前推荐我呢?”王果说:“我推荐你不如公阅休的推荐有作用问:“公阅休是干什么的?”

王果说:这个人冬天到江河里刺鳖,夏天到山脚下憩。有人经过他那里问他,他就(指着那山)说:‘这就是我的住宅。’(要知道,)夷节不能的事,何况是我呢?我哪比得上上夷节。夷节这个人,虽然无视道德修养,但颇有智术就是说,他以有德之人自许只想凭着的智施展他的交际才能,所以他一直沉迷于同贵人家交往;这当然能帮助人家提高德性只会使得同他交往的人的德性更其消退受冻的人期盼的是温暖的春天,相反,中暑的人希求的是凉爽冷风,(所以夷节是不可能给人带来实惠的)至于楚王这个人,则总是显得尊贵而威严对于他认为得罪了他的人,像老虎对猎物一样,决不宽恕的,因此,若不是极有才辩的人,或者他心目中的正之士,谁能劝他改变主意

“所以圣人即使不得志也不会让家里人因感到缺少什么而忧心,得志时则能够促使居上位者不自以为高人一等,从而平等谦恭地待人;外界环境与之和谐相处,心情欢娱;对所有他人,他都乐于按世俗规则与之沟通,同时保持自己的自然本。因此,他也许无需说什么就让人心平气顺,前嫌尽释,同人一起生活哪怕只有很短的时间,就能因为受到他的影响而改变原先的偏见,转而认同他的观点;即使父子关系出了问题,也只要他居间做点工作,就又会回到最初的正常状态。圣人对于人心的了解和感化人的力量就是如此远远地地超出常人啊!所以,(你想得到楚王的赏识)那要靠公阅休来推荐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