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山木篇》解说(13-2)
(2017-11-29 18:19:28)
13·2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脩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解说】
1、头一自然段中要解释的是是:“市南宜僚”是人名(此人姓熊,因住在“市南”而得此名);“敬鬼尊贤”中的“鬼”,我以为是指祖先(古人称死去的祖先为“鬼”,“鬼节”就是欢迎祖先回家探亲的节日);“须臾”是指极短的时间,相当于“片刻”(现在还常有人说“须臾不离”);“居”字是停止义(今天也有“变动不居”的说法)。
2、市南宜僚头一次为开导鲁侯而说的那番话,须得注意:①几个“君”字都是下对上的敬称,相当于“您”,非指国君。②头句说的“除患之术”,是针对鲁侯说的“然不免于患”而发:鲁侯显然认为,他有了前几句说的那些表现,理当足以让他“免患”了,市南宜僚就把他的那些表现称为他的“除患之术”。③从第二句起,到“是何罪之有哉”句为止,难词不少,但大多一看译文就懂了,我就只解释这三个:一,“饥渴隐约”就是十分饥渴的意思,可翻译为“饥渴难熬”:“隐”和“约”都有隐微、精深义,故“隐约”是个同义联合结构的合词,指程度深。二,“胥疏”也是同义联合结构:“胥”、“疏”古通用,而“疏”有分散、分布义,还通“遍”(《荀子·解蔽》:“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故“胥疏于江湖之上”的意思是:在江河湖泽到处奔波。三,“网罗”和“机辟”都是指人用以捕捉野兽的工具。④两个“不知”开头的句子,是说那里的人根本就没有“义”和“礼”的概念,即“不知礼义为何物”:“适”是归向义,“将”是尊奉义。⑤接下说的“南越”是虚拟的地名,指遥远的地方;“猖狂妄行”只是指心中没有规矩,随意行事,不带道德评价;“乃蹈乎大方”是说“但却符合大道”。其他初看不好懂的词语,也可借助译文获解。——补说一句:“吾愿君刳形去皮”句,要联系到“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句理解。
3、后面两组对话中,我想解释的是:
①在前一组,市南子三句答话中的两个“无”字,都相当于“不”;“形倨”是说表现得高傲:“形”是“喜形于色”的“形”,表现义,“倨”是高傲义;“留居”是说流露出自卑的情感:“留”通“流”,流露义,是用作“形”的同义词;“居”是“倨”的反义词,相当于“卑下”(《吴越春秋·勾践人臣外传》:“身居而名尊。”《俞樾评议补录》:“言身虽卑下而名则尊也。”);“以为”前略去了“是”字(或“此”字)。
②鲁侯说的“其道”,是指通往市南宜僚暗示他去的地方的道路,前面加个“彼”字,是因为他把这条道路当作他的“对方”了;“有江山”是“有江与山阻拦”的意思;“而无人”是说“而且途中无人同往”;“为邻”等于“为伴”(同在途中住宿就是“邻居”)。
③市南子最后说的那番话,第二句“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是个包含三个单句的复句,其中的“而”字是表示行为因循相继,可译作“以后还要”;“崖”是岸边义,也可泛指“边际”;“愈往”是“愈往前浮游”的缩略;“其所穷”相当于“它的尽头”(“穷”是尽义);主语“君”字后面加个“其”字,是让整个叙述带上揣度的语气。
④接下说的“有人者”和“见有于人者”,是分别指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是占有义,即“有权有势”的“有”;“见”字相当于“被”,即“见笑”的“见”);“故尧”领起的两句中,两个“人”字后都省去了“者”字;“吾愿”开头的三句中,“大莫之国”即“大漠之国”,当是指谓“至虚之境”,亦即人会过着既“无累”又“无忧”生活的“圣地”。——“故尧”句头上的“故”字标明,此句是从上句“推出来的”,因而带有这个暗示:当年的尧王就是有鉴于“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于是自觉地做了“不累不忧的领导人”。接下说的“吾愿”句乃是承接这个意思而发。
⑤用“方舟而济于河”领起的最后几句,是一个“寓言中的小寓言”,其中“方舟”是指小船(“方”通“舫”,“舫”是小船);“虚船”是指“其中无人自然更无艄公”的船(有的版本中此“船”字作“舩”,我怀疑此“舩”字不是“船”的异体字,乃是指“艄公”);“虽有”相当于“即使是”;“惼心之人”是指胸心狭窄又很性急的人(“惼”是借作“褊”);“张翕之”是“张之或翕之”的压缩表达:“张之”即“张开之”,此指把船撑开;“翕”是“张”的反义词,“翕之”当是说让船退回去;接下的两个“不闻”是说“没听到回应声”。再后面的“向”字是同“今”字对言,“虚”则是和“实”对言,各是什么意思,应该推想得到吧?——末句说的“虚己”,自应与“不被人怒”的“虚船”受到的“待遇”联系起来理解。
【辨析】
1、前段中的“隐约”一词,《今注》作了个很长的注释,介绍了前人三个不同解释,都与我的理解不一样,《方注》则径直注释为“困穷,穷乏”。——“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句,《方注》只是翻译为:“但还是远行到人迹不至的江湖上去觅食。”《今注》又做了一个长注,介绍的多种说法也不同于我的理解;它此句的译文是:“但还是远离于江湖之上去求食。”
2、第二段末尾处的两个“不知”句,《今注》的译文是:“不知道怎样才合于义,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礼”;《方注》的几乎全同。——这译文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心中还是有关于“义”和“礼”的观念的,只是不懂得该用怎样的行为把二者具体体现出来。我据此认定:这是误译。又,两书都有注曰:“将:行。”但我以为,这里显是把“将”和“适”当做近义词使用的。
3、后一部分中的“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三句,《今注》有注曰:“形倨:形态倨傲。”翻译为:“你不要倨傲,不要执着,就以这态度作为你的车辆。”。《方注》也有注曰:“居:守,偏执”,翻译为:“你不要自恃形迹,不要偏守一隅,这就可以作为运载您通向大道的车子。”这与我的理解相去很远。——末尾小寓言头句说的“方舟”,早有注家说是“两舟相并叫方舟”,《今注》和《方注》接受了这注释,故将该句翻译为“并起船来渡河”、“两船相并渡河”。但我看不出、估计也没有人说得出这里有特别说明、交代“两船想并”的必要性,因此,我不愿采纳此说,而是认为这个“方”是“舫”的借字:“舫”也可指船,并且一定是小船(因其小而常常“两船相并”,故“舫”也有“并连的两船”的含义),而这里明显有指出“小”的必要性,因为很大的船若是被一条小划子船撞一下,一般是不必计较的。
【译文】
市南宜僚拜见鲁侯时,看到鲁侯面带愁容。市南宜僚说:“您面带愁容,为什么?”鲁侯说:“我学习先王之道,继承先君的事业;我也敬拜祖先,尊重贤能,并且身体力行,从未有过短暂的停息,可是我仍然不能免除祸患。我就是为此犯愁。”
市南宜僚说:“您说的这些免患之法太不高明了!皮毛丰厚的大狐,和身有文采的花豹,栖息于深山老林,潜伏于岩穴山洞,够沉静的了;它们只是夜里活动,白天居洞不出,够警戒的了;即使饥渴难熬,还总是只在江河湖泽边到处奔走寻觅食物,够胆小的了;但它们还是不能免于网罗和机辟的捕杀。这难道是因为它们有什么过错吗?乃是它们的皮毛给他们带来灾祸啊。如今的鲁国岂不就是您鲁侯的皮毛?所以我希望您能剖开身体,舍去皮毛,洗净内心,摈除欲念,从而得以在没有人烟的原野上逍遥遨游。遥远的南方有个城邑,名叫建德之国,那里的人民憨厚质朴,几无私心,少有欲求,只知道劳作,不懂得要储备,给人好处不图回报;他们更不知道有什么称作义的行为,也不懂得有什么叫作礼的行为,只是随心所欲地按本性行事,但他们的行为却完全符合大道;他们在生时活得快快活活,死了也得到很好的安葬。因此,我希望您能做到放下国政,抛开俗务,一心跟从大道而行。”
鲁侯说:“到你说的建德之国那里去,道路遥远,又多艰险,还有江河山岭阻隔,我又没有可用的船只和车骑,怎么去?”市南宜僚说:“您只要不显得傲慢,又不显得卑贱就行:你可把这二者当作你的舟车。”鲁侯又说:“到那里去的道路,不仅遥远,而且幽暗,还沿途无人,我跟谁相伴?我没有粮食,[我没有吃的],怎么能够到得了那里呢?”市南宜僚就说:“减少你的耗费,降低你的欲求,那就会即使没有粮食也是充足的。您像是在江河中过渡,在大海里浮游,放眼望去,看不到对岸,越向前方游去,越是不知道对岸在哪里。给您送行的人都从此岸边转回去了,你就从此离此岸的人越来越远了!所以说,统治他人的人必定劳累,受别人统治的人必定愁苦。因此,唐尧不统治他人,也不受别人统治。我希望去除您的劳累,除去你的愁苦,让您独自跟大道一块儿遨游于大漠之国。人划着一条小船渡河时,要是被一条没有人驾驶的船碰撞了,即使心地最偏狭、性子最火急的人,也不会发怒的;要是那条船上有人,那他就会大声呼喊,要那条船赶快后退;呼喊一次没听到回应,就呼喊第二次,又没有听到回应,就要喊第三次,还必定会同时骂了起来。“虚船”的情况不发怒,这一次就发起怒来了,显是因为在那一次,船是没有人驾驶的,而这一次是有人在船上的。一个人倘能(像虚船一样),以虚己的态度遨游于世,谁还会伤害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