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天运篇》解说(7-2)

(2017-09-23 18:15:35)

7·2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解说】

这是“商大宰”与庄子的四组对话,颇不好懂,误解甚多,我得详作解说会显得繁杂了。——一般认为,“商大宰”的“商”,是指殷商亡国后周朝赐封给商朝后代的诸侯国,亦即周初的宋国;大宰是官名。我以为,寓言中的人物、地点等多是虚拟的,不必追究。

1开头三组对话中有个问题:庄子说“虎狼,仁也”,其根据明显一,“父子相亲”不能说是“不仁”二,虎狼也可说“父子相亲”。且不说他推导在逻辑上是否有效“亲”字则无疑“爱”的意思,他接下说“至仁无亲”,其中“亲”字意思两个“亲”字可以不同义——肯定前一“亲”字是爱的意思,理由是:一,庄子这样回答“问仁”,必是根据孔子“仁”概念下的定义:“仁者,爱人”,即也承认“仁”的本质规定“爱”;二,“亲”字确有爱的义项(《尚书中就有“亲民”的说法,“亲”就该训“爱”

2、大宰听庄子说“至仁无亲”后说的话,实际上是作反驳:荡闻之领出的两句是给出传递关系推理的前提,结论是“无亲则不孝”因为不言而喻,就略而不说然后此结论作假言大前提,再用庄子提供的“至无亲小前提,得出“至不孝”的结论;所以他提问“可乎?”,是期望庄子回答说“不可”,于是就可根据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来否定前件,指出庄子“至仁无亲”的论断不能成立了。——这个反驳在逻辑上明显有效,问题是“无亲则不爱”中的“亲”字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也是爱的意思,这句话就是废话了,大宰当不会这样立论的;而他说的“无亲”,理当就是庄子说“至仁无亲”的“无亲”。据此看来,“至仁无亲”确实“至仁无私”的意思。于是,上面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怎样解释”庄子紧接着说的两个“亲”字“为何”不同义了。——我的理解是:太宰“问仁”,是问“仁是什么?”故而庄子想到的“仁者,爱人”这个定义于是答以“虎狼,仁也”并用“父子相亲,何为不仁”作论证。所以他说“虎狼,仁也”,意思是:虎狼的表现就体现了仁;理由不言而喻:虎狼也父子相爱,而仁就是“有爱心的表现”因此,“父子相亲”的“亲”字应该训“爱”但庄子同时认为,“至仁”区别于一般的“仁”,不仅仅在“量”的极度扩大,更在于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至仁的人就是“至人”,而至人是无己也即无私的(《逍遥游》:“至人无己”)所以他说“至仁无亲”时,心里想的是“至仁无私”,而听话人大宰也领会到了他的真意,就顺着他,也用“无亲”来表达“无私”的意思即他说“无亲则不爱”时,其实是说“无私则不爱”)。因此,太宰最后“反驳性提问”是质问即是说:难道可以说人修养到了“至仁”,就可以不孝了吗?注意:“亲”确“私”的意思因为“亲”有时相当于“自己”,而“自己”有时等于“私”,如《管子·任法》:“大臣能以其私附百姓。”其中“私”字就明显是“自己(个人)”的意思。

3庄子最后说的那番话不难懂。他首先针对大宰的上述质问表态说“不然”,是指出太宰误解了他的意思,申明从他说的“至人无亲”并得不出“至仁不孝”的结论不然后面直至“故曰”之前的几句,是解释为什么“不然”,总的意思是:“至仁”是最高范畴,“孝”概念本来就不足以说明它,亦即它与通常说的“孝不孝”问题没有直接关系。“夫”字领起的开头两句就是表达这意思(“尚”有超出义,故前句是说“至仁”乃是最高道德)。——注意:两句中的“过”字是责备义,“不及”是关涉不到意思。“夫南行者……则去之远也”句,初看来得突兀,其实同上文联系得很紧密:这是又打个比方,说明“孝”与“至仁”离得太远,故而从尽孝出发是不可能理解至仁的,就同站在郢都地区看不到冥山一样“郢”是楚国国都,“北面”是向北方望去;“冥山”不知在何处,可能是根据《逍遥游》开头“北冥有鱼”句而虚拟的山名,指谓极北边的山;“去之远也”等于说“相去很远”又,前面说“南行”,后面说“北面”,是喻“你想搞清某个问题,却走了相反的方向

4、接下用“故曰”领出的五组“比对难易”的句子,是从“以敬孝易”讲起,逐个加大难度,一直推到“使天下兼忘我”这个“难”的极限,然后指出,唯有堪称至仁的尧舜才做到了这一点而尧舜正是不屑于谈论仁与孝的人。这举证说:你看,“至仁”离“孝”有多远!——这里要注意:前两组中的介词结构“以敬”、“以爱”,都是充当“孝”的方式状语字是动词,尽孝义,所以可以认定,“以忘亲难”句中,“难”字前省去了或脱漏了“孝”字,即此句是说:以忘怀父母的方式表现对父母的孝顺,那就难了。这话似乎说得离谱,但若想到:这样说不是要肯定“忘怀父母”这种尽孝式,而是为了同“使父母(“亲”)忘我”作对比,显示出后者的难度更大,就会释然了又,三个“兼忘”的主体不一样:第一个是“亲”(此句前头省略了“使亲”二字),第二个理当是“我”,第三个无疑是“天下(人)”。还有,此“兼”字相当于“皆”,故“兼忘天下”其实是“忘却天下所有人”的意思。

5达到“使天下兼忘我难”以后,又用发语词“夫”字领出的四句话比较难懂,我的理解是如果你记起了《天地篇》中的这两句:“故(王德之人)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就会明白,这里是把尧舜当做标准的“至仁之人”(从而也就是“王德之人”)来说事的,亦即据以举证“至仁无亲”而且并非“不孝”,所以头句中的“遗”字是舍弃义,说遗,尧舜而不为也等于说尧舜是“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的人,所以这四句是说:尧舜那样的凡是不道德的事就决不会去做的(至仁之)人,他们给人带来的利益和恩泽可说惠万世,天下没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也即他们“使天下兼忘我”了),他们哪里还会悲天悯人地讲仁孝呢?——“莫”是代词,相当于“没有人”“直”字是表示出乎预料,相当于“乃”;“而”字是起连接状语“太息”和中心语“言”的作用;“太息”是基于哀怜的情感而发出叹息“仁孝”是“言”的宾语,之所以说“仁孝”,是为了同前文相呼应。

6、说完“夫”领起的四句,已经很好地说明了,从“至无亲”的命题确实不能得出“至仁不孝”的推论,到此本该可以结束议论了但庄子意犹未尽,转而批评儒家的仁学道德体系,对本文作者来说,就是点明这个寓言的寓意。这就是接下又用“夫”字领起的两句。——明乎此,就不会觉得这两句来得突兀了。注意:在这里,“孝悌仁义,忠信贞廉”八字乃是“仁”范畴的展开(其中“仁”字是狭义的“仁”,即是与另七个并列的德目),故而可说是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的代表;“皆”字相当于“全、都”,“德”是“性”的同义词,“役其德等于说“糟蹋自己的自然本性“足”是值得“多”是动词,相当于“称赞”。 因此,这两句话可说是庄子学派对儒家道德体系的总体性批判”,放在这里说有两层深意:一,儒家道德是以“仁”为出发点,但它把“仁”局限于“爱人”,而人爱他人总是有条件的,即总是同时冀望有某种回报,所以其实是以“私”为出发点,故而这个道德学说不可能让人做到“使天下兼忘我”,质言之,不可能教人成为“至仁”之人。二,因此,儒家道德本质上是虚伪的,就是说,它是教人为了达到“私我”的目的而不惜自觉地压抑自己的自然本性,通过向他人表爱的方式、途径去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回报亦即让自己“贵”起来、“富”起来或者“显”起来(亦即有好名誉)。这里还有个要点:庄派推崇的“至人”是无私的,质言之也就是行事决不以获得他人的回报为目的,一切都是率性而为,所以也就是“无为”;因此,在实际行为表现上,他同儒家推崇的君子可以十分相似,不能因为他批评儒家学说就认定他一定做出不仁不孝不忠不义之事,理由明白、简单而坚挺:你不能证明人的本性就是“不仁不孝不忠不义”。

7最后用“故曰”领出的三句不必解说了:是在对儒家道德做了“总体性”批评后,顺带指出,它教人以牺牲自己自然本性为代价去追求的那三样东西,即贵、富,显,对于至仁的人来说毫无价值,都是可以摒弃不要的(“并”通“摒”),哪怕它们达到了至贵、至富、至显的程度。——“国爵”、“国财”、“名誉分别是“至贵”、“至富”、“至显”的“举例性同位语”;末句是又做个补充,说:因此,对他来说,唯有笃行大道是不可改变一定要永远坚持的

 

辨析 

1、“以忘亲难”句,《今注》和《方注》的译文分别是:“使父母安适难”“用虚谈之心忘怀双亲困难”;《今注》还做了个注:“忘:形容心境达到适度的一种境界。”这说明两书作者与我的想法不同,并不认为“难”字前应有个“孝”字。谁对谁错呢?我不分析这两个译文“本身”到底怎样了,只想指出,接下两句是“忘亲易,使亲忘我难”,而两书的译文却分别是:“使父母安适容易,让父母不牵挂我难。”“我淡忘双亲容易,让双亲忘掉我困难。”这说明,三句中的三个“忘”字理当也明明完全同义的,他们却不能作统一的理解和翻译。是否仅此一点就证明他们在这里失误了?

2“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领的四句《今注》作了两个注释:“‘遗’,忘怀之意。忘怀尧舜而无为(林希逸《口义》)。”太息而言:嗟叹自夸(林希逸《口义》,忧心的表现(曹础基说)。它的译文是:“所谓至德便是遗忘尧舜而虚静无为,泽及万世而天下不知,难道非要忧心忡忡去宣扬仁孝吗?”不说别的,单凭这译文的意思不足以承接上文,就知必是误译。——《方注》也有两个注:“遗:弃,有蔑视之意。”“太息:赞叹”;它的译文是:“天德深厚的人蔑视天下,即使像尧、舜这样的帝位也不会羡慕,利益和恩泽施及于万代,而天下百姓却不知道,难道还用得着去赞叹仁孝吗?”这意思同样不能承接上文。很明显,两位注家的译文如此不堪,主要原因是未能读懂“遗德”二字,而这同他们早就错解了《天地篇》描述“王德之人”的那两句,是不无关系的。

3、有人认为末尾的“是以道不愉“文有夺失”,有人说“渝”是借作“喻”字前也当有个“至”字。以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出此句同上文的内在联系:此句是针对上文说“贵、富、显”皆可“并(摒)”而言,由于这三者是中国人所谓的“身外之物”就接着说一句:所以只有“身内之物”不可“并”的。这样解读,此句不是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吗?——据此可知,在这里,“渝”字是在它“改变、脱去”的本义上使用的“道”是用作动词,依道行事的意思。顺便说一下:《今注》给出的末句译文是:“这乃是依道而行的缘故。”《方注》倒是译作:“因此大道是永远不变的。”但前文用“故曰”引出的三句,它却翻译为:“所以说,最高贵的,就是屛弃国中任何爵位而不顾;最富有的,就是屛弃天下所有财宝而不顾;最完美的意愿,就是屛弃一切名誉而不顾。”我不明白,在这样三句话之后,怎么能接上他翻译的“因此”句呢?译者若是感觉到了“因此不起来”,对前三句的理解就会不一样了。

4、关于这个寓言,《感悟》写道:“大宰发问的立场是儒家,庄子的回答则是对儒家的批判。”“通过彰显道家‘至仁’之德……来衬托儒家的爱亲孝悌之渺小浅薄。”这是说得很中肯的。但它又说:“所谓‘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天下莫知也’,是说‘兼忘天下”者不为尧舜,‘天下兼忘我’者,泽及天下,而天下莫知。”则说明作者也没有读懂“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句,还误把本寓言说的“尧舜”认作儒家尊奉的圣人,即“尧舜”那两位历史人物了。——庄子与“商太宰”决不是同代人,寓言作者安排这两人对话,就是意在声明“这里的人物都是虚拟的”啊!自然,既然选用了“尧舜”这个名字,也必有其用心,我以为这“用心”就是做这样的暗示:儒家推崇的尧舜若真是圣人,那理当是“天下莫知”的,现在宣讲为受天下人崇拜的人,只说明这二人其实是不存在的,儒家的宣传是虚伪的。

 

译文】宋国的太宰荡向庄子请教仁的问题。庄子说:虎狼的表现就体现了仁。太宰问道“为什么这样说?”庄子说:虎狼父子相亲,怎么说它们不仁呢?太宰又问:“那么什么叫呢?庄子说:“至太宰说:我听说,无私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心。按你这说法,岂不是要说‘至的人不孝’了这样说可以吗?

庄子说:“话不能这么说乃是最高范畴概念只是表示对祖先的德性)自然不足以用来说明至仁我这不是指责行孝,而是说至仁不涉及孝不孝的问题这就像你向南方走去,到了楚国国都的地面向北望去会不到冥山。那是为什么呢?不是因为离冥山远了吗?由此可知恭敬父母的方式尽孝比较容易,以对父母表现爱心尽孝,就困难一些了以对父母表现爱尽孝还比较容易,以忘记父母来表现对父母的孝顺就困难忘记父母还比较容易,让父母忘却自己就困难让父母忘却自己还比较容易,让父母忘却天下人困难让父母忘却天下人还比较容易,让天下人全都忘却自己就难了。惟其如此,尧舜那样的凡是不道德的事就决不会去做的(至仁之)人,他们给人带来的利益和恩泽可说惠万世,天下没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也即他们做到了“使天下兼忘我”他们哪里还会悲天悯人地讲仁孝呢?据此可知,儒家宣扬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等其实都是教人为了而不惜糟践自己的自然本性因此是并不值得推崇。所以说,对于至仁的人来说,国爵可以摒除的至富如倾可以抛弃的;至显可以要的惟其如此对他来说,是唯有坚守大道是变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