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道篇》解说(6-2-1、2)
(2017-09-07 18:37:04)
6·2·1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
【解说】
这一段是承接上段末提到的“天乐、人乐”的概念,展开地讲一下关于天乐的思想。开头这几句话,除最后的“此之谓天乐”句外,在《大宗师》篇第八章中全有,不过那里是出自许由之口,即是许由对一个躬行仁义之道的、名叫意而子的人的教诲,告诉他最应该学的是什么。所以在那里,最后一句是“此遊已”(意思是:这就是你要学的内容)。因此,我不必解说了。
【辨析】
1、“齎万物而不为义”句,《今注》翻译为:“调和万物却不以为义。”根据是陆树芝说:“‘齎’,和也,凡醯酱之酿曰‘齎’,借言调和万物也。”但一般都认为“齎”指“齑粉”,作动词就是“捣碎”、“杀灭”义。我采用后一说法,因为我认为此句是同后句一起说:我的“宗师”的活动,从客观结果看是施暴也好,行善也好,都非有意的作为,也就都不必用孔子的仁义观念去评价。这样一反一正地说,更加全面。但《今注》的理解也能贯通文义,不违庄子的思想。——这一句的末一字,《方注》作“戾”,暴戾义,所以该书将此句和下句一起翻译为:“它毁坏粉碎万物而不认为是暴戾,恩泽及于万世而不认为是仁义。”这意思同我的理解一样,我采用“义”字而不改作“戾”,则是因为我觉得“仁义”连说更好,而且将四句中的“不为”都解释为“不是为了”,比之于理解为“不认为是”,也更为恰切,因为这才显示了“大宗师”的行为都是“无目的”的,也即都是“无(心的作)为”。
试问:这里把原本是许由说的话改成“庄子曰”,为什么?前人对此有过多种解释,更有人据此认定:“可见件件寓言,岂可把作实话看”(林希逸语)。我的看法是:《大宗师》篇在《庄子·内篇》中,公认为是庄子本人的著作,因此,这几句可以说是庄子借许由之口说出的“庄子的话”,这样,庄子的门人,也即本文作者,在征引这话时冠以“庄子曰”,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译文】
庄子说:“我的大宗师啊!我的大宗师啊!他即使把万物切成碎块,也谈不上是为了维护正义,他施恩布泽哪怕惠及万世,也不是为了表示仁爱;他比生于上古的人还活得长久,但不是为了高寿,他覄载天地、造就万物,但不是为了表现技巧。做到了这样,就是天乐了。”
6·2·2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解说】
1、这是本文作者发表意见,谈他自己对于上面介绍的“庄子思想”的感悟了:“故曰”似乎又是征引他人的看法,其实是用这种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体悟;“故知”则是直陈自己的结论性认识。——“天行”是“顺天而行”的压缩,同上章说的“与天和”的意思相当;“同德”与“同波”对言,由于“波”是动摇、逃散义,可知“德”同“得”,是满足、安详义;“无天怨”等四句中的“无”字,自是“不会受到”的意思。
2、对这几句,《方注》有注曰:“同德:相符合、相一致。与下文‘同波’义同”。“责:责备,谴责。”它的译文是:“所以说:‘知晓天乐的人,活着的时候随天而行,死后随物而化。静时与阴相一致,动时与阳相符合。’因此,知晓天乐的人,……没有鬼神的谴责。”——同样错解了“知”字和“责”字。译者预定“同波”是“符合,一致”的意思,我不知道根据什么,但有个猜想:他把“同波”理解为“一起波动”了。
【译文】
所以有人说:“处在天乐中的人,他活着的时候是顺天行事,他死去是化而为物;他休息时如同阴气一样安详,作为时就像阳气一样奔放。”因此,享有天乐的人,不会受上天的谴责,不会受他人的非难,不会受身外之物的羁绊,不会受冤鬼的逼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