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天道篇》解说(6-2-1、2)

(2017-09-07 18:37:04)

 

6·2·1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

 

解说

这一是承接上末提到的“天乐、人乐”的概念,展开地讲一下关于天乐的思想。开头这几句话,除最后的“此之谓天乐”句外,在《大宗师》第八章中全有,不过那里是出自许由之口,即是许由对一个躬行仁义之道的、名叫意而子的人的教诲,告诉他最应该学的是什么。所以在那里,最后一句是“此遊已”(意思是:这就是你要学的内容)。因此,我不必解说了。

 

辨析

1“齎万物而不为义”句,《今注》翻译为:“调和万物却不以为义。”根据是陆树芝说:“‘齎’,和也,凡醯酱之酿曰‘齎’,借言调和万物也。”但一般都认为“齎”指“齑粉”,作动词就是“捣碎”、“杀灭”义。我采用后一说法,因为我认为句是同后句一起说:我的“宗师”的活动,从客观结果看是施暴也好,行善也好,都非有意的作为,也就都不必用孔子的仁义观念去评价。这样一反一正地说,更加全面。但《今注》的理解也能贯通文义,不违庄子的思想。——这一句的末一字,《方注》作“戾”,暴戾义,所以该书将此句和下句一起翻译为:“它毁坏粉碎万物而不认为是暴戾,恩泽及于万世而不认为是仁义。”这意思同我的理解一样,我采用“义”字而不改作“戾”,则是因为我觉得“仁义”连说更好,而且将四句中的“不为”都解释为“不是为了”,比之于理解为“不认为是”,也更为恰切,因为这才显示了“大宗师”的行为都是“无目的”的,也即都是“无(心的作)为”。

试问:这里把原本是许由说的话改成“庄子曰”,为什么?前人对此有过多种解释,更有人据此认定:“可见件件寓言,岂可把作实话看”(林希逸语)。我的看法是:《大宗师》篇在《庄子·内篇》中,公认为是庄子本人的著作,因此,这几句可以说是庄子借许由之口说出的“庄子的话”,这样,庄子的门人,也即本文作者,在征引这话时冠以“庄子曰”,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译文】

庄子说:“我的大宗师啊!我的大宗师啊!他即使把万物切成碎块,也谈不上是为了维护正义,他施恩布泽哪怕惠及万世,也不是为了表示仁爱;他生于上古的人还活得,但不是为了高寿,他覄载天地、造就万物,但不是为了表现技巧。做到了这样,就是天乐了

 

6·2·2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

 

解说

1、这是本文作者发表意见,谈他自己对于上面介绍的“庄子思想”的感悟了:“故曰”似乎又是征引他人的看法,其实是用这种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体悟;“故知”则是直陈自己的结论性认识。——“天行”是“顺天而行”的压缩,同上章说的“与天和”的意思相当;“同德”与“同波”对言,由于“波”是动摇、逃散义,可知“德”同“得”,是满足、安详义“无天怨”等四句中的“无”字,“不会受到”的意思。

 

    辨析

 1“故知天乐者”领起的四句,《今注》翻译为:“所以体会天乐的,不怨天,不尤人,没有外物牵累,没有鬼神责罚。”我以为翻译得很不到位:“知”在这里不是认知概念,译作处在……中“享有”才能达意“怨、非、累、责”的“语态”理当一致,不会前两个是主动态,后两个是被动态。其实,“无天怨”的“天怨”就是今天也常说的“天怨人怒”的“天怨”,乃是指“上天的谴责”,正好与“人非”(众人的非议)相对待。“物累”的“累”当不是“牵累”义,而是捆绑的意思;“鬼责”的“责”更不是责罚义,而是责求、索要的意思即这个“责”是借作“债”。因此,“无物累,无鬼责”的意思是:处在天乐的人视名利为身外之物,是决不会为了追求名利而让它们把自己捆住的;由于从未做过亏心事,所以他也决不会担心有冤鬼来讨债。——这样解释才合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切合作者的原意。

2、对这几句,《方注》有注曰:“同德:相符合、相一致。与下文‘同波’义同”。“责:责备,谴责。”它的译文是:“所以说:‘知晓天乐的人,活着的时候随天而行,死后随物而化。静时与阴相一致,动时与阳相符合。’因此,知晓天乐的人,……没有鬼神的谴责。”——同样错解了“知”字和“责”字。译者预定“同波”是“符合,一致”的意思,我不知道根据什么,但有个猜想:他把“同波”理解为“一起波动”了。

 

译文

所以有人说:处在天乐的人,他活着的时候是天行事,他死去是化而为物;他休息如同阴气一样安详作为就像阳气一样奔”因此,享有天乐的人,不会受天的谴责,不会受人的非难,不会身外之物的羁绊,不会受冤鬼的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