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天道篇》解说(6-1-5、6)

(2017-09-05 17:47:37)

6·1·5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解说

1、如果说,面九个“则”字句是讲“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对主体自身的作用,也即它的“修身功能”的话,这几句就是讲它会给主体带来怎样的“人际关系效用”。——头一句,也与上段头句一样,不是直接讲“效用”,而是先行交代它有下作用(效)的理论根据,那就是它是“万物之”。注意:在这里,“万物”不是“天地”的同义词,而是指“各类人等”,故实际上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对下面论及的各种“效用”可做这样的概括:你按自己作为人的本性去待人接物,得到的对方反应”就也会是人性的”,从而收到你担任的“角色”期望得到的最佳“效用”。

2、“明此以南乡”领头的六句是具体罗列“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对于各类人的“效用”,这六句的意思好懂,但细抠起来却不好讲,我的体认是“南乡”、“北面”无疑是君主、臣子的代称”);“以南乡”、“以北面”就是“做君主”、“做臣子”的意思,即“以”字在这里是动词是后面说的“为君”、“为臣”的“为”字的同义词(《玉篇·人部》:“以,为也。”)为免重复,就说“以”了两个“明此”和四个“以此”,含义其实没有区别,都是“懂得并因而秉持这个大道理”的意思,只是为了突出“以南乡”和“以北面”,同时避免前两句都重复“以”字,才不一律说成“以此”的。③“处上”“处下”分别是居上位”和“居下位的意思;“玄圣”“大圣人”,“素王”是指具有做君主的才德但实际没有当上君主的人所以也属“处下”者玄圣素王不是分指两人,而是一人二名,即“素王”和“玄圣”是同位关系”(这两个词最好都不作翻译);因受下句影响,所以上句也让“帝王”后面跟个“天子”作同位语了。在这两句中,“德”和“道”是同义词。“江海山林之士”是指隐士“进为”是同“退居”对言,据此可知是指“出来做官”,即相当于“出仕”于是“抚世”的意思也知道了“管治百姓”的褒义说法

 

   辨析

这几句,注家们谈不上有大的误解,只是词句的翻译多有区别,例如“万物”一词,“今注”和“方注”都不做翻译,而是照搬到译文中;“德”、“道”二字,《今注》翻译为“常德”、“原则”,《方注》则译作“盛德”、“修养”。——“明此以南乡”和“以此处上”两句,《方注》分别译作“明白了此道就能南面称天子”、“凭此道处于上位”,严格要求的话,该说是误译,因为原文明显不是说“此道”是“称天子”和“处上位”的可靠手段和凭借,而是说,当天子的人和处上位的人“秉持此道”治国行事,就会是唐尧那样的君主,就会被承认为完全地具有了“天子帝王之德”的好君主了。

 

译文

我还要说,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同时也是任何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懂得并且秉持这个道理南向做君主,那就是尧那样的君主,懂得并且秉持这个道理北面做臣子,那就是舜那样的臣子。秉持这个道理居于上位,那就具有帝王天子的盛德,秉持这个道理居处下位,那就具有大圣素王的人品。秉持这个道理退隐闲居漫游,江海山林的隐居之士会心悦诚服,秉持这个道理出仕教化民众,则会立大功成大名以至于一统天下。

 

6·1·6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解说

1、这几句,有些注家处理为下一节的场白,我则以为是本节的结束语”,因为前四个“而”字句前文小结,后几句不过是接着又对这个结语做点评论。——“静而圣”的“静”,无疑是指内心的“虚静恬淡寂漠”,本质是“明于天”并因之“法天”,故而是通达人之道(这四句中的“而”字都是表示因果关系进而推之,就有了后三句。注意:后三句不是同第一句并列着说的,而是继续陈述“静”的作用,例如第二句,其实是成圣(而圣”)以后想“动”即想有所作为采取行动的话,就可以当帝王(“而王”)。因为按前面九个“则”字句的说法,“”和“无为”已蕴含在“静”中,是“静”的展开,至于“朴素”,更是直接属于“自然”而同“静”连在一起的。又,第三句的“而尊”自是“就会受到尊崇”的意思;第四句中的“莫”字是代词,相当于“没有人”,故该句是说:再加上“朴素”,那就天下没有人比他更完美的了(“美”是美满义,“争”是较量义)。

2、接下的几句要注意:①“夫字引出的“者字结构”是直接同后面的与天和者也挂钩的,中间的“此之谓大本大宗”是“插入性成分”,即是插进来解释说:“明白于天地之德”(“此”)可以说是人(立身行事)的“大本大宗”。“本”和“宗”是同义词,指事物得以存在的根本依据(《老子·七十章》中有“言有宗,事有君”句)。②“所以均调天下”句的“所以”等于说“以“所”是代词,相当于“此”,指代“大本大宗”,又提到“以”字前面了③“人乐”、“天乐”可以意会,不好翻译,我以为最好不翻译。

 

辨析

1、前四个“而”字句,《方注》翻译为:“得道者在内静处,就必有玄圣素王之尊,迫不得已而应世,也必能成就帝王之德,无为而受尊崇,朴素就使天下没有人和他相争比美。”——后两句同前文似乎接不上,“迫不得已”的意思不知从何而来。

2、接下三句,《今注》的译文是:“明了天地常德的,便是大根本大宗原,便是与天冥合用来均调天下,便是与人冥合。方注的是:明白于天地虚静无为之道,这就是掌握了事物的关键和本源,可以与自然协和了;也可以使天下取得协调一致,与人协和了。”——都翻译得“很不到位”。为什么,你想得到吗?但我不予分析了。

 

译文】

只要内心坚持修炼就能达至圣,到时想要有所作为,就能成为帝王,因为施行无为就必然受到百姓尊崇再加保持淳厚素朴天下没有比他更其完美。明白天地之德的人就可说有了大所以是自然保持和一致的人;据以协调自己同天下人的关系就又众人保持和一致的人。跟人谐和一致,叫做人乐;跟自然谐和一致叫做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