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又春
赵又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67
  • 关注人气:7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在宥篇》解说(4-8)

(2017-08-30 17:14:02)

4·8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倖也,几何侥倖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有者,昔之君子;无者,天地之友。

 

【解说

这是本篇最后部分,是结束语了我理解,是从新的视角发挥一下“无为”思想我按三个自然段落依次作解。

1、头一段是从世俗之人多“喜同”和这个心理取向乃说明人都想出人头地谈起,进而“欲为人之亦即想当君主治天下的人只看到“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最后指出“以人之国侥倖”则必然“丧人之国”,悲叹“有土者”即治天下者竟不懂这个道理。可见脉络是清楚的。但中间几句过渡性的话太精炼又太少关联词,颇不好懂——注意:这里说的“同”)“异”,是思想主张方面立论的而如果有人译作拥戴”与“反对”不能算错同于己而……者,出乎众为心”句其中的“而”字相当于“就”,“欲”字是喜欢、高兴的意思;整个者字结构是指事,非指人;可以认为“以”字前省略了复指词“此”字;“心”是心思义,可译作“目的”。故此句是说:别人赞同拥戴自己就高兴反对自己就不高兴这是以出人头地为人生目的了。下句中的“曷尝”是借作“何尝”“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句我以为“闻”字后脱漏了“者”字,因为此句当是承接前句的意思其实,凭着“同于己”多就去压服“异于己”的人,他可能在许多方面还不如别人“宁”是止息义这里是指禁止“异于己”者的“异己”表现由于谁是“异于己”者都是从传闻得知,故用“所闻”指谓之“技”伎俩义作者对欺压人的人怀有反感,所以用“伎(俩)”这个贬义词来指称他的本事、才干)。后几句中为人之国就是“治国”的意思:“为”是治(理)义,“国”字前加“人之”二字,是为了暗示一个意思:“国”并不是治国者固有的,而是他窃来的;句头上的“此”字相当于“乃”,“揽”“览”;”、“对言,这里又是接着前句讲“技”的话题说下来的,故必是指谓人自己具有的因之获得利益或蒙受祸患的两种相反的“品性”,也即通常所谓的“长处”和“短处”;“侥倖”是用作动词,等于说怀着侥幸之心行“一不成”是“只要有一件事处理得不好”的缩略末句的“之”字是“知”的宾语,提前了

2第二段是讲无为而治的要义、本质乃在于“有为之治”的超越有土者“君主”的代称:此“土”字是“国土”义,故是“国”的代称)就是说,是申明行无为而治的君主其实是拥有极大权力但自觉自愿地不运用权力施治的“治者”。这是针对前文说的“以出乎众为心”“以人之国侥倖”的君主,亦即“有为之治”的君主而发。——这几句看似晦涩,其实只要领会到“物”字的用法,也就好懂了:“物”字的通常义,“有物”意味着有力量、有权威据此,作者在这里就用“物”字指谓“权力”,作动词则是“运用权力”的意思因此,“大物”是指大权力,“有大物”是指掌握了国家政权;“不物”是说不滥用权力亦即不使用权力去欺凌他人,管治民众,是说并非用权力要注意的是物而不物,故能物物句:很明显,头上省去了“有”字,“物物”的前一“物”字是用作及物动词,后一“物”字是名词,故“物物”是说用权力管住权力,蕴含“这才是最大权威”的意思;还有,此句乃是用来交代前句说“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的理由,所以其中的“故”字是“反而”的意思。因此,这一句的正确翻译是:(因为)掌握了权力却不滥用权力,才反而能够凭借权力掌控权力。作者这样说,自然预设了,对追求权力的人来说,总是希望其权力达到最大化,而最大的权力自然是足以掌控权力本身的权力。至于末尾几句不过是用“玄乎”的语言无为而治者赞颂,不必深究参看译文明白大意就行了补说一句:“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句中的“者”,我以为本在句末,是错位到前头了,因为这样理解,这个者字结构就明显是指人,充当全句的主语,而且这个“者”字还同时表示了前半句带有“假设意蕴”。

3第三段似乎说得更加玄乎了但只要想到了,这是比喻地状写”实行无为而治的君主同他“治下”的民众的关系,并以此显示“那种治天下者”的品性和人格,就会立刻明白:“大人”是对前面说特立独行的治国者的敬称“之教”而不说“之治”是因为他已经不搞传统意义的“治”了,于是把他同民众的关系说成“教者”和“被教者”的关系因此,前六句是说“大人”行的“无言之教”民众题(要求)时他一定作答(满足)(“有问而应之”:其中“而”字相当于“则”;前两句是用形影不离、声响不分比喻有问必有答,并且所答必不超出所问),尽管他作答时一定无所保留(“尽其所怀”),但决不主动施教,只是为天下人服务(“为天下配”:此“配”字当是指谓配角,亦即下手、仆人)。——接下直到“与日无始”等六句,则是交代这种“大人”施教的方式注意:前两句其实是说他“坐朝廷”“处”)时并不发号司令(“无响”),做决定“行”)也没有特定的用心、目的(“无方”);后四句中“适复”相当于“往返”“挠挠”是状写场面纷扰热闹的形容词“无端”是说“适复”的范围至大无垠“无旁”等于依傍“旁”同“傍”);“与日无始”是说天天如此。很明显,这其实是说无为而治就是“在宥天下”,这样施“治”的君主在带领民众按人的自然本性过日子。最后几句是对“大人”做个描述和评论:他的仪容、四肢、形体、身躯都出于天地自然,一点不失自然本性(“颂论”即“容轮”:“容”仪容,“轮”有指人的头颅与四肢的用法),故而“无己”,以致根本不必占有他物;惟其如此,他不属于过去那种盯着外物只想据为己有的“睹有”君主(“君子”指君主;“覩”是“赌”的异体字),他乃是“睹无”的君子,全天下人的朋友(此“天地相当于“天下”;当然,也可说义带双关,因为从“他”是教人不失自然本性看,他也确是本义上的天地的朋友)。

 

【辨析

1、头一“因众以宁所闻”以下五句,今注的译文是“只因大众的认同而得心安,其实不如众人的才智太多了。想要贪图国土的人,这是求取三代帝王的利益而没有看见他们的祸害。这是用国家来图谋自己的侥倖有多少这种侥幸而不丧失国家的方注的是:“依据大众的认同来坚信自己的见闻,那么不如大众的才智太多了。而想要用喜同恶异之心治理天下的人,就是只看到三代帝王统治天下的利益而没有看到它的祸害。这是把国家作为谋求私利的凭借,可是能有多少谋求私利而不丧失其统治地位的了?”这同我的理解相去太远了但我不做辩析和评论了——对此节中的“侥倖”一词《感悟先是批评曹础基的注释“侥倖: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说“如此解释‘侥倖’,前后意思无法贯通,也将庄子思想的深刻内涵消解了”,然后征引三位古人说法,最后说:“古人的注释抓住了庄子的精意,‘侥倖’乃贪婪利也”我想说“侥倖”释义为“贪婪求利”,在训诂上得过去按曹础基说解释这里的“侥倖”,前后意思并非不能贯通。又,作者在“国”字前加“人之”二字究竟出于何种考虑?我未见有人做过解释,因此,我反而为自己作了解释而心有不安:我是不是自作聪明,竟然来解释一个大家都觉得无须解释的说法?

    2、第二节中的“大物”、“不可以物”、“物而不物”和“能物物”等说法,注家们给出的解释多种多样前几句中的“物而不物”句,《方注将前一“物”字断属前句,并将“物物”注释为“谓主宰天下。”它的译文是:统治天下的人就是拥有天下。为天下所累的人,就不足以主宰万物,而无心治理天下才可以主宰万物。明白主宰万物的不是常物,哪里只能治理天下百姓而已呢?——读到这种译文,读者感想如何?又,《感悟》说:“‘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说的是有物而不以(为)有物,才能把握物。它所包含的意义在于‘生而弗有,为而不恃’(《老子·二章》),‘为无为,无不治’(《老子·三章》。)”这看似解说得不错,而且深刻,但我以为错解了“不物”和“物物”的意思,作者没有看出此句中的“故”字相当于“反而”,又将它翻译为“才”,更没有道理。这误解的原因,是作者完全没有领会到“物”字在这里的特殊含义和用法。

3、注家们给出的第三段的原文,一般都在“声之于响”句后打句号。我以为,这说明他们没有看出,此句前面的“若”字其实是说“大人”与他所“教”的民众之间的“问答关系”,如同(“若”)形与影、声与响之间的关系,不但是有问必有、也才有答,而且二者是“对称”的,即“所答”不会超出“所问”。因此,这里理当用冒号。又,作者这样比喻,显然意在说明,“大人”对民众的“治”也即“教”,其实是“为人民服务”,故而加了句“为天下配”。注家们似乎也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又误把这个“配”字解解为“答”了。——这一段,《方注》的译文是:“独有之人的教导,就好像是形体对于影子,声音对于回响,有问必有所答,把心里想到的和盘托出,来作天下人的响应者。处身于寂静无声之中,行动没有固定的方位。引导纷乱的人群,一同游于无端无始的大道之中;出入没有依傍,与日一样往来无穷极;容貌形体,与常人相同,与常人相同而能做到忘我。忘掉自我,哪里还会看到有万物呢!从“有”的观点看待万物的人在三代帝王时期被称为君子;只有以“无”的观点看待万物的人,才可以成为天地朋友。

 

【译文

世俗都喜欢别人赞同自己的思想主张,讨厌别人反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别人赞同自己就高兴反对自己就不高兴这是把出人头地当做人生目的了。但以出人头地为目的的人并不比众人都高明啊凭着拥戴自己的人多就去压服自己的反对者而他的本事其实不如别人,这样的人多了去了而且,企图治国做君主的人,多是只看到夏、商、周三代帝王长处看到他们短处并且都想凭借国家政权而行侥倖之事因侥倖而不丧可能性有多呢!得以保全国家的可能性,恐怕万分之一都不到,而终于丧国的可能性,是只要有一件事做得不好就会是万分之一万多可悲治天下者竟然连这一点都不懂。
    做了国君的人,自拥有大权力的人。但拥有大权力亦即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是不可以滥用权力的因为拥有权力而不使用权力(的人)才反而能够驾驭权力本身。谁要是明白了驾驭权力并非用权力, 他岂止仅仅足以治理天下百姓啊!这样的人可以往来于天地四方,遨游于世界九州而且是独来独往的,故应称之为特立独行者”。这种特立独行的是至高至贵的人。
    因此,特立独行的治天下者对民众的施教形体于身影,回音:他对民众有问有答,而且作答必是尽其所知,绝无保留,同时总是将自己定位于作天下人的公仆他坐朝廷不发号司令做决定不抱非怎样不可的目的他只是国人在热闹纷扰的世界来来去去,在无边无际宇宙到处漫游,无依傍,没有始终。容颜、举止形体和身躯,都一点不失自然本色因此他可说“无己”的无己用得着占有他物呢?盯着外物只想为己有的,是过去的君无己而对任何外物都熟视无睹的君主,则是下人(和自然界共同)的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