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
学
50·1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解说】
1、本篇题名“显学”,是因为它的内容完全是批判儒家和墨家两个学派的观点、主张,而这两个学派的名声,在当时是最为显赫的。所以这个标题表明,韩非子要把自己的学说定位为儒墨两家的对立面。
2、这开宗明义的头一节,对“一般读者”大概也没有文字障碍,只有很多人名颇不熟悉;我以为,对此不必多问,想要弄清楚,在网上搜索一下就可得知,我也就不作介绍了,但要讲一下这几句:①“儒(墨)之所至”的“所至”,是指开创者,创始人。②“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此句中的“取舍”,是指后来演变出来的各派儒家和墨家对儒学和墨学“原教旨”的继承(“取”有接受义)和扬弃(“舍”通“捨”);“相反”和“不同”之间有个“或者”的意思未予明言;“将”是副词,这里是“应当”的意思(《左传·襄公三十年》:“王子相楚国,将善是封殖,而虐之,是祸国也。”)“谁使”是“使谁”的倒装;“定世之学”是说“审定当今这些学派哪个是真儒(墨)学”。③“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此句中的“乃”字是副词,表示惊讶的语气,可译作“竟然”、“居然”;“三千岁之前”是“尧舜之道”的定语,因为太长,就加个“于”字,移到后面了;“意者”相当于“看来、想来”;“其”是表示猜度、推测的语助词。注意:“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有个背景:墨子推崇夏禹,所以这一句从“虞夏之际”算起。④末尾处的“据”字是“依据”、“根据”义;“明据先王”和“必定尧舜”并举,可知前者是说“公开明确地声明自己的学说乃以先王之道为根据”,后者的意思是:断然坚决地肯定尧舜的一切主张、做法;“杂反之行”当是指杂乱而又互相矛盾的行为。
【辨析】
1、《校注》注释“儒之所至,孔丘也”句曰:“至:极,最。所至:指达到最高成就的人。”这理解可能已是共识,刘著等就都按这理解做翻译。但我以为,且不说用“所至”来指谓“达到最高成就的人”是否合适,即韩非子会不会这样措辞,从后文看,这两句要予以交代的,似乎是儒、墨学派的创始人是谁,而不是哪个人成就最高:两处说“хх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乎”,明显预定了只有创始人才有资格和权威来审定后起者是否真地继承了他的思想,为此就须先行交代谁是创始人(尧舜是尧舜思想主张的创始人,这不言而喻,故未予交代;如果是预定成就最高的人才有审定资格,倒是也要予以交代的)。因此,我怀疑这“所至”是“所自”之误,或“至”是借作“自”(音近通假)。当然,认为这“至”是“极”意义,也并非不能把“所至”解释为“创始人”,因为“极点”就是“端点”,创始人就是起始端的“端点人物”。
2、末尾的“不可必乎”的“必”字,《校注》训释为“确定、断定”,对后句中“必之者”的“必”,则不做注释,大概是认为这两个“必”字义同。从刘著等的译文看,都是持这种看法。但用“确定”训前一“必”字,译文一定不通,例如《校注》自己的转述性翻译是:“现在还想要弄清三千多年前的尧、舜之道,想来是不可能确定的吧!”,就明显是个病句。刘著等的译文少有差别,也都是病句。——我不相信这些书的作者看不出或不认为这是病句,于是想:他们为什么不因此怀疑自己对原文“必”字的理解有误呢?这个“不可必乎”无疑是针对“弄”出来的结果、结论而发,因此,把“必”字改训为“可信”,不就“全妥了”吗?再查一下字书,找到“必”字有“可信”义项的旁证,不仅放心了,还会得到“做学问的快乐”呢!我真为他们遗憾。
3、张著在其为此节写的“说明”中批评说,韩非“指出儒、墨及其后学都不过是‘无参验而必之’、‘弗能必而据之’的‘愚诬之学’,这种指责未免过于武断。”我倒以为,仅就这一节的论述看,韩非子说得并不错,这里面的论述谈不上有“武断”。
【译文】
当今名声最为显赫的学派,是儒家和墨家。儒家的开创者是孔子,墨家的开创者是墨翟。自从孔子死后,则有子张一派的儒家,有子思一派的儒家,有颜回一派的儒家,有孟子一派的儒家,有漆雕启一派的儒家,有仲良子一派的儒家,有公孙尼子一派的儒家,有乐正子一派的儒家。自从墨子死后,则有相里勤一派的墨家,有相夫子一派的墨家,有邓陵子一派的墨家。所以在孔子、墨子死后,儒家分成八派,墨家分为三派;他们对前人的继承和扬弃可能正好相反,至少有所不同,但都自称是正宗的孔家、墨家。孔子、墨子不可能复生,该由谁来审定当代这些学派究竟哪一派是孔、墨的真传呢?孔子、墨子都称道尧舜,但他俩对尧、舜思想的继承和扬弃也不相同,又都说自己是尧、舜思想的传人,尧、舜不可能复生,又该由谁来判定儒家、墨家究竟哪一家是尧舜的真传呢?从殷末周初到如今只有七百余年,从虞末夏初到现在也只有两千多年,都不能断定儒家、墨家哪个为真传,现在想要审察三千年以前尧、舜之道的本真面目,得出的论断想来是不可信的!没有经过验证就加以肯定,那是愚蠢;不能做出决断却又拿它作为依据,则是欺骗。所以,公开明确地说自己的学说是以先王之道为根据,断然坚决地肯定尧、舜的一切主张,应该说不是愚蠢就是欺骗。愚蠢骗人的学说,杂乱矛盾的行为,明主是不会接受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