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非子·五蠹篇》解说(49·12)

(2014-08-02 13:13:15)

49·12  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土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必禁无用。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

   【解说】

    这一节又回到“儒以文乱法”的主题,指出这个“乱”其实是君主自己造成的,在圣明君主治下就不会出现这情况。所以中心意思在开头和结尾的几句。此节的难字大多可以通过译文获解,我就只讲解以下三句了:

    1、头一句。①“说其辩”的“辩”,是指那个“言”显得思想比较深刻,又有逻辑性,禁得起反驳。② “当”与“辩”对言,自是指符合实际(故此“当”字是对等义)。③两个“不”字都相当于“非=不是”,故而“不求其当”乃是说“不是(要)求其符合实际”,不是说“不去(要)求其符合实际”;因为这样理解才合乎事理:君主当不至于有意地不(去)求“当”的。④“言”总是“某人之言”,所以后三个“其”字是指代那“言者”,“其用于行也”是“用其于行也”的改装:这个“行”字相当于“事”(《礼记·坊记》:“民犹贵禄而贱行。”郑玄注:“行,犹事也。言务得其禄,不务其事。”)⑤“美其声”与“说其辩”(“说”通“悦”)相提并论,可知这个“美”是喜欢义(《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只有这样理解才合事理逻辑:“美(喜)其声”就其实是说“希望其有声”,故而可以用“而不责其功”来加以明确,若把这个“美”字理解为例如赞美、褒扬之类的意思,就不通了。⑥全句道出了君主识人用人的全过程:先听其言,仅仅因为悦其言“辩”,就用之;在使用中,又只希望听到关于他的好消息,即提高他声望的话,对他的业绩并不关心。简单一句话,把当今君主的颟顸刻画得淋漓尽致。

    2、接下的“是以”句。①“其谈言者”头上的“其”字是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的”(现在也常说的“此其一也”的“其”),而且“管到”了后文的“行身者”(指追求道德完善的人)。②“谈言者”何义?从后文看,当是指企图通过表现出“辩才”来谋取较好出路的人(“辨”通“辩”)。③“不周于用”是从否定方面对“务为辨”(努力于提高自己“辩”的水平)作补充,故其实是说“不讲求周于用”;“周于用”则是“适合于应用”的意思(《楚辞·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王逸注:“周,合也。”)后文的“不合于功”应仿此理解。④“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必禁无用”两中的“其”字,是指代前几句中提到的“言治、言耕、言兵、言战”等四类“言者”,所以这几句是申述明主对言者的态度。⑤“举先王”的“举”是推崇义;“竞于为高”是说竞相表现得道德高尚;“盈廷”即充满朝廷;“退处岩穴”是隐居山林的替代说法。

    3、“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句。①其中“死”和“尽”是同义词(《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杨倞注:“死,犹尽也。”这里一起组成合词“尽死”,仍然是尽义。②“以”字相当于“而”,作用是把状语(“尽死力”)和中心语(“从其上”)连接起来(《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其中“以”字就可改用“而”字:“怅然而返”、“掩面而泣”这类说法中的“而”字)。③“从其上”的“从”是听从义,但这个“从其上”明显可以翻译为“去完成君主交予的任务”。

   【辨析】

    注家们对此节的误解,也主要表现在对以上三句的解读中,我就只把他们的注释或译文抄下,供读者研究比较了:

     1、头一句。《校注》说:“这句意思是:现在君主对于言谈,只喜欢它的动听而不管它的内容是否恰当,用人去做事,只欣赏他的虚名而不责求他办事的功效。”

     2、“是以”句。陈著翻译为:“因此,天下人,那些长于辞令的人务求言谈动听,却不管是否切合实用,所以,举说先王,谈论仁义的满朝廷都是,但政事仍免不了混乱;那些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人竞相标榜清高,但不切合有无功效,所以聪明的隐居深山,归还君主给他的俸禄而不接受,国家军事力量免不了弱小。”

    3、“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句。张译是:“所以民众都拼死尽力来跟从君主上级。”刘译是:“这样百姓就会竭尽死力来报效君主。”

   【译文】

    现如今,君主对于人们的言谈,只是喜欢它似乎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无可辩驳,而不是要求必须符合事实;任用某人为官做事了,就只喜欢听别人夸奖他的话,而不是要求他工作出成绩。因此,他治下的人,想以善于智辩谋出路的,就都只努力于争取其言说显得动听,而不问它切不切合实际,以致赞扬先王大谈仁义的人挤满了朝廷,国家政局却仍然不免于混乱;想以提高道德水平争地位的人,就都只竞相表现自己道德高尚,而不顾那样表现是否有助于国家强盛,以致真有智慧的人只好归还俸禄,拒不接受官职,决心去当隐士,结果是国力仍然不免于削弱。国力不免于削弱,政事不免于混乱,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就是因为(像上面说的这样,)民众所赞誉的,君主所推崇的,其实都是使国家走向混乱的办法。现如今,国人确实都在议论该如何治理好国家,几乎家家藏有商鞅和管仲论法制的著作,但国家却仍然贫穷,就是因为奢谈农耕之事的人多,真拿起农具去种地的人却很少;国人也确实都在议论打仗的事,几乎家家藏有孙武和吴起的著作,但国家的兵力却越来越弱,就是因为空谈战争的人多,而愿意真地披起铠甲去打仗的人却很少。有鉴于此,圣明君主对人,是只使用他的力气,不听他的言谈,只奖赏他的功绩,坚决禁止一切对国家无用的活动。因此,在圣明君主的治下,民众都竭尽全力地去完成君主交付的事情。耕田种地的力气活是很辛劳的,但民众中的庄稼人却说:“我会因此富裕起来。”上战场打仗是很危险的,但民众中参军的人却说:“我会因此显贵起来。”现如今却是,人们只须研究文献典籍,学习言谈辩论,就会不必付出耕种的辛劳,也能获得富裕人家的实惠,没有蒙受过战争的危险,也能享有高贵人士的尊严;既然如此,谁还会不愿意走这条路呢?因此,现在的局面可以说是百人在从事智辩活动,只有一人在干着力气活。搞智辩的人多,以致法制遭到败坏;干力气活的人少,因而国家贫穷:这就是当今之世所以混乱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