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里蒹葭的相思意象

(2014-10-03 19:12:06)
标签:

文化

蒹葭

芦苇

杨柳

苍苍

分类: 心香一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很久以前被诗经里回环往复的诗歌所打动,后来才知道,原来蒹葭是没长穗的芦苇。想来天才破晓的深秋,芦苇片上残存着夜间露水凝结成的霜花,是最适合怀念伊人的季节,于是诗人对水怅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后来读到这首诗词的赏析,称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为什么蒹葭会让人联想到伊人乃至相思呢?原来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蒹葭之美,稍纵即逝,正适合遥远的相思,可望而不可即,蒹葭、伊人和秋水就这样自然地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一直以来对芦苇和杨柳情有独钟,总觉得这样的植物充满了诗意,它们没有松树的坚韧挺拔,没有菊花的孤标傲世,却有着柔媚婉约的美,芦苇在秋风中轻轻荡漾,穗子虽没长全,那点点的芦花在秋光中耀着白光,一只小舟静静地横在河岸,小羊羔在湖边悠闲地踱着步子,间或白鹭在芦苇丛中穿梭而过,飞累了就停在芦苇旁的枯枝上,芦苇旁边杂生着各色各样的荒草,远处种菜的架子若隐若现,充满了野趣。

     蒹葭给人以美感和想象,杨柳亦是如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折柳在善感的古人眼里是送别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无论是蒹葭还是杨柳总是多情之物,她们是那么柔软,就和人心一样,不由得就让人联想到心有千千结,好像不用叠词不足以表达那种曲折的美,苍苍的蒹葭,依依的杨柳,比起高大的白杨,坚韧的松树,更多的契合一颗婉约的心。“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美丽的景色容易让人感到生之美好,生之繁盛,就像那路边随处可见的蒲公英,吹一吹,幸福就会满地跑。

    在白露为霜的秋季,突然想到蒹葭,想到杨柳,想到在水一方的伊人,心也如同秋水微微荡漾开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