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弄瓦之喜”到“丫头片子”

(2014-08-01 20:06:31)
标签:

情感

萧红

丫头片子

弄瓦之喜

鲁迅

分类: 心香一瓣

      从前,把生男孩子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子叫“弄瓦之喜”。“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另外对女孩子还有“丫头片子”的说法,原本是女孩儿的两样装束:丫头乃发型,片子是衣饰。《红楼梦》里曾经有“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讨桂花油”的描述;在滹沱农家,男娃曾经除了红兜肚,素常不穿裤褂,呼作“光屁孩儿”;俏闺女称作“银子包”,自然娇贵,总有一块方正的布片,绣了瑞草祥兽,束在腰间,遮羞兼御寒,这就是“片子”。

   虽然这些说法可能有些不太尊重女孩子,但我却觉得丫头片子的昵称在现今特定的情境下,听起来也别有味道,“没想到你这个小丫头片子还挺有才华和个性的。”丫头本已可以作为称谓,偏偏要加上片子二字,仿佛是本没有想到的丫头片子却让人击节不已,看似轻视的称呼,却隐含了无限的宠爱。这时的丫头片子已经不是古代重男轻女的象征,而是可爱的昵称。

   记得萧红有一次去鲁迅家,一贯严肃的鲁迅突然评价起萧红的衣着来,大意是批评她不知道颜色搭配,告诉她穿红衣服要搭配黑裙子,还假意责怪许广平:“不可太宠了这丫头。”我总觉得鲁迅对萧红是宠爱的,说是对女儿般的宠爱也好,说是暗含了某种欣赏也好,总之也给当时身心创伤的萧红以很好的慰藉。有时看似批评的话,听起来却大有深意,越是形式上的疏远,也许越是心灵的走近。鲁迅是理智的,他会让这种欣赏停留在世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萧红是感性的,她只知道哪里有温暖就向哪里去,不管是亲情也好,爱情也好,长辈般的关爱又何尝不好呢?我总觉得萧红写的怀念鲁迅先生的文字是最动人的,她像孩子般的絮语,鲁迅先生的家是怎么布置的,鲁迅窗台上的花是怎么放的,海婴的卧室是怎么布局的。看似繁琐的语句,却透露出女作家深深的怀念之情。

   人世间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如果不能去喜欢你,又难以掩饰内心深处的欣赏,不妨在唇齿间轻轻呼唤出这些可爱的昵称,“你这小丫头”,“不许喊哥哥,要喊大叔啊。”我在想,当鲁迅俨然以师长的身份站在萧红面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否有过片刻的喜欢?他为她的《生死场》写序,为初出茅庐的她在文学界崭露头角而竭尽全力,甚至他的家也成了孤苦无依的萧红常去的场所,即使在他生病的时候也不忍怠慢她。这种情愫纵然不是爱情,也很美好。

   我总觉得一句昵称、一次假意的责怪往往有着深刻的内涵,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如果没能在恰当的时间相遇,又何妨以其他的方式来默默地关注自己所欣赏的人。人有时不能完全跟着内心走,心高路远很难走,那么何妨悄悄地隐藏了这份欢喜,却在一句不经意的称呼里让人回想和体会呢?所以不如就当一次丫头片子吧,只要这样的称呼里没有轻视的成分,就悄悄地享受这份宠爱吧!如果生女孩子被说成是弄瓦之喜,瓦就瓦吧,即使是瓦,也可以在别人的眼里盛开如花。

   可见,何种称谓本不重要,关键是使用这种称谓的人饱含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如果不是封建意识的残存,如果古为今用里呈现出更多温暖和欣赏的因素,我愿意别人嗔怪似地对我说一句:“你这丫头片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