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砚池生 妙墨画上飞(夏长阳)
(2013-06-28 17:14:46)万物砚池生
——乡土画家李务农艺术小记
夏长阳
在怀化大湘西画廊里,墙上挂满了名家的书画和金石印章;藏柜里陈列的坛坛罐罐,覆盖着历朝历代的泥土;门窗边的古椅老凳,散发着紫檀香味,与登上铺垫的豹皮气息粘糅一团;长长的案板上置放着大大小小的画笔,不同颜色的染料装点左右;脚下那一卷卷宣纸,表现出主人的富有,从河里精挑细选的沅水怪石,倒吸引不少人眼球。每天来这里练书法、绘画、买画、赏画、品茶者络绎不绝。格局雅致,气象万千,是怀化书画最繁荣最活跃之处。
这个工作室主人不是谁,是常年“削发为僧”的光头乡土画家李务农。他生在湘西,长在湘西,玩在湘西,吃在湘西,画在湘西。他早年端大砚,背画夹,拜湖南著名画家、金石家李立先生为师,专心致志,常画常新。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下深圳谋生,眼看弃之湘西,难成大器,决心回家乡创作。在湘西赏悦风情,领悟人生,汲万物之灵气,纳民俗之文化;在砚池弄墨捣潮,尽显风采,摇荷塘之月色,品莲花之露珠;在画中倾情泼洒,巧夺天工,忆往事之农耕,集乡土之风味。动物、花鸟、农耕、收藏,成就了李务农;砚池、画笔、陶塑、思想,养活了李务农。他有今日之辉煌,源于他的艰辛探索和生活积累。他没有工作,没有收入,靠的是绘画卖画,先在麻阳安家,后在怀化生根开花,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名小卒到有名大姓,这一切来之不易。他是齐白石迷,说齐白石是他师父的师父。他常在灯光下读齐白石书画,赏李立花卉金石,想本人经历与齐白石老人相似,然未学到其丹青精华。齐白石得益陈衡恪指点,从“衰年变法”到“红花墨叶”,一举成功,使画面大气饱满;从干湿相济到浓淡相宜,跳出传统绘画窠臼,简洁明快。前些年有人指出李务农画作土气浓重,鲜活感人,但缺少思想和圆熟。这如冬夜冷风,吹破单薄窗纸,吹得画案上的泪烛忽明忽灭。一般人到中年,个性已定,情绪凝固,难以改变用笔方式。可他虚心听取意见,画不改进,生无出路,必须甩开膀子在变中求进,在“立”与“废”字上下工夫,将画笔当剑,大刀阔斧地“废”除旧日之膺品,“立”上创新之画法,以改过去之懒笔,变出自己新画样。其实艺术审美品味漫无法则,高下之议,雅俗之想,凭的是个人学养见闻与三锤九炼,方形成自己风格。齐白石画樱桃,题云“若教染上佳人口,言事言情总断魂。”倘非佳人,自是白品。不管他人言云,李务农始终坚守一个“变”字,他画火,火得有气势;他画猴,“猴”得有味;他画菊,黄得有层次;他画鹤,鹤飞万里;他画鹭鸶,静中有动;他画农具,深耕千尺,意蕴远长。他不再使用秃笔,枯枝败叶,充满着蓬勃生机,苍劲灵动,腕力过人,令人无不惊叹。近几年,他北上京城请教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潘公凯,用画作交流,求得神魂之净化,艺术之芳菲。
李务农近些年的画笔大开大阖,追求的是意境和文化。这是一种进步,为他的努力与前行,我万分高兴。正因他喜欢青帘沽酒,不甘寂寞,爱酒好酒与翰墨结缘,才有“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的乾坤清气,才使我与他亲近多年。走进他的大湘西画廊,一派玉堂气息扑鼻而来。他除画画外,尚喜欢收藏和陶塑。他的藏品大多是秦汉和唐宋,并且还带着泥土。有时他画累了,停下笔来,躺在古董的椅凳上,听窗外的春夏秋冬风声,看窗外的雨雪冰霜,抚摸千辛万苦收集而来的古董,在一堆堆旧品中翻出李立、潘公凯等名家的大小画卷,顿时精神抖擞,鼓足勇气,在春光明媚的早上,或在夏日的黄昏;在秋雨霏霏的下午,或在冬天寒冷的夜晚,李务农先生又挥起画笔搅动砚池,在画上龙飞凤舞起来,徜徉在大自然的万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