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瑶族建筑习俗(夏长阳)
(2013-06-26 06:24:32)瑶族建筑习俗
湖南瑶族住房分为两种。湘西南隆回、辰溪、新宁等县的瑶民,以及湘南的部分平地瑶、土瑶和民瑶等,其房屋旧时大多数是筑土为墙,上面盖以茅草、稻草、杉木皮或竹片,屋小而阴湿。少数瑶族住砖瓦屋,屋顶正中有三叠瓦堆或品字形,两侧为人字墙,前高后低用石灰粉成龙头状别具一格。湘南称为“过山瑶”或“顶板瑶”的瑶族,旧时居住的房屋极其简陋,一般是用杉木条支撑而成的栅屋,上用茅草或杉木皮覆盖,用杉木条或竹片围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现在,瑶族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大多已住上板壁屋、土墙屋、砖瓦屋。瑶族人民古时以上山狩猎为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渐渐定居下来,以农耕生活为主。无论是狩猎还是农耕都与自然息息相关,都靠自然的恩惠生活。瑶族旧时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建筑给人第一感觉就是自然淳朴,体现出瑶族建筑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调,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境界。在艺术上也体现出对美的追求,给人天然之美的向往。木集轻巧、坚忍、易于加工为一身,与瑶族人的性格相融汇。瑶族建筑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地势来选择:半边楼建筑于比较不平坦之处,全楼建筑于沿河或溪一带或半山比较平坦地方,四合院建在平坦地方。一般四合院是富裕的象征。不管什么构造,始终基于与自然协调的人文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为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较大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其房屋构造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塘。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普遍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半边楼多依山而建,劈山为平台,以平台为屋基的后半部,前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成为半边楼。杉木结构,不用铁钉,全凭木匠一把弯角尺子,量好一块长竹片,刻上记号和竹签,凿柱眼,穿串建成。每座房多半为四排三间两层楼的瓦房,两头增建偏夏,正屋前为廊檐,居中一间多作厅堂,安置祖先位兼作会客;壁后为老人卧室兼存食具,左间里格置火堂作煮食、取暖、进餐之地,右间装房作儿媳宿舍,外格左右厢房作客房。楼上储存粮食,烘炕红薯、芋头,楼下置放农具,另一方堆柴、筑灶煮潲、烧酒、礁房,中户以上每家置冲粑粑木槽,中户以下置有冲蕨根木槽,或沉蕨根淀粉之大小木桶。
瑶族地处偏远,开发较晚,因此得以保留原始建筑景观,风俗习惯以及自然资源。宁远县九嶷山瑶族的原始古瑶寨,是湖南省具有瑶族建筑风格的代表性古民居。这种传统民居,在“地无三尺平”的山地,运用自称“千个柱头下地”的吊脚式建筑设计,在不改变地形地貌情况下,建起宽大平敞且通风舒适的木楼,与山水融为一体,成为风景。其建筑思想与现代居室环境设计理念不谋而合,既照顾到人类居住的需要,又考虑到如何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的问题,二者合一,浑然一体。丘陵地区瑶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中堂开大门,两侧开侧门。江华宝镜古建筑群坐落在大圩镇宝镜村,建于明末清初。整个建筑群依山临水,由九井十八厅组成,有“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之说。
湖南整个瑶族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背依青山,面临绿水,鸟语花香,景观优美。院内屋舍整齐,重楼叠室,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相映多姿;院外古树参天,幽静深远。这种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思想,以林掩其幽,以山壮其势,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体现了阴阳之合、天人之合的完美境界。其次,瑶族所建的寨门和木拱桥也很有特色,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