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夏长阳与高骈《山亭夏日》之意境
夏长阳
古诗中有许多描写夏日的情景,细细读来,联想起我的笔名夏长阳,有人生感悟。唐朝诗人高骈写过七绝诗《山亭夏日》,《红楼梦》里也有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赤日炎炎,酷暑难熬,心烦意燥,如我人生。现年过半百,回想历程,取此笔名,有后悔也有欣慰。笔名夏长阳不是从古诗中获取,而是起于上世纪一九八六年的夏天。为了给麻阳县委书记杜远明写报告文学,从长沙到麻阳去采访。记得当时麻阳县委常委齐聚在县委招待所会议室,没有空调,二把风扇摇摇晃晃地驱散着热浪,但还是很热,不少人用手帕擦抹着汗水。杜远明为了麻阳的全面发展,从电视剧《新星》中找到启示,他大胆启用年轻人,培养年轻于部,并且往外推荐麻阳人才,打开了麻阳沉闷的封闭大门。因此,遭到一些老干部的诽议与反对,将他告到省委,指责他把麻阳搞成一团乱麻,失去章法和原则。杜书记作为省委第三梯队(培养对象)干部下来锻炼,他带着远大理想和抱负,先当县委副书记,后当县委书记。在麻阳期间,他为了争取生产项目,在去省城长沙的路上发生车祸摔伤了腰,在下乡调研路上扭伤了腿。他妻小在长沙,独自在麻阳,他把麻阳当家,常常是早晨出门夜里归,在大热天里头戴草帽,脖晾毛巾,一阵雨水一阵汗。吃食堂,睡单身房,与县委扭成一根绳,与干部同甘共苦,赢得良好口碑。我身为麻阳人,被他所感动,被麻阳新气象所感染,故回麻阳采访,收获不小。一个采访,竟得两篇报告文学,一为《麻阳牵动了他的情思》,二为《杜书记这个人》。为怕惹火烧身,取下笔名,意为夏天从长沙到麻阳。作品发表后,有老干部拿着文章到处打听谁是夏长阳,欲找夏长阳麻烦。但当时的麻阳县委领导皆知道系我所写,大家守口如瓶,无一人透露,让我躲过一劫,在后来的三十年人生中,让我想起高骈的七律诗《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与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一诗“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写的是一种夏日午睡的情趣。“夏日长”与“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决非泛泛之笔,与“日长睡起无情思”意境吻合,正验证我日后的人生。我取夏长阳笔名后改行从事文学创作。原来我在县委办任秘书,早上给杜书记沏茶,给他办公室打扫卫生,擦抹桌椅,陪他下乡,为他写学习体会。杜书记不喝酒不抽烟,有天傍晚他与我谈话时,闻到我有酒气,他告诫我往后不能喝酒。其实我那晚仅喝一两酒,不是我后来喝酒成瘾,给我绰号“拚命三郎”,也不是后来谁能喝谁就有希望升官。时至今日,大多官员是喝出来的。如果我依在行政岗位,也许通过喝酒能捞一官半职。可我从事文化研究与文学创作,对官场的情愫逐渐淡化,与领导官员逐渐远离,对文化文学日渐深厚,年过半百没有半顶官帽,大多为非官方所兼职务。但求得一生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进到“楼台倒影入池塘”之情景。虽未做官,但在文学上有“楼台倒影”,是文学给了我一些光环。我只读过七年书,在讲究文凭的年代,要想在官场飞黄腾达,那也是一件不易之事。文化与文学,它不需文凭,需要的是文字、激情与灵气,勤奋与天赋,思想与诗意,一生俱来,倒显轻松与豁达。“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可见我后来的选择没有错,从“倒影”中见到自己的影子。我曾对官人打个比方:政治者是丝瓜,学术者是南瓜。政治者老了,什么都不是了,虽有些“雁过留声”,且不能再提“当年勇”,“人走茶凉”,也没有人“洗耳恭听”了。若有余热,空心的丝瓜也只能擦抹桌椅与洗碗而已,无多大建树;学术者是越老越有价值,像老南瓜越老越甜,越来越受人尊重与尊敬。不管是丝瓜还是南瓜,做人的准则与道德非同一般,人做好了,会有“微风起”的收获。“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诗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其二,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我感觉我自己越老精神越爽,天地更宽,快乐无比。我看能达这种境界算是最高了,诗意化了。我为杜书记写报告文学二十多年了,客观中肯地写了他,到我老的时候也未见有人说我不然,找我麻烦,可见当时写的倒是真实,没有半点虚构与水份。我相信做人应该真实真诚,真实一辈子,会收到很好结局。有人为了做官,处处虚伪,不讲一句真话,甚至卖身求荣,践踏他人,踩着他人宽肩往上爬,到老会悔矣,若不幡然醒悟,那是一个没有文化之人。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与上句“微风起”暗合,不由让我想到年少黄巢在与父亲好友以菊花赋诗作乐,脱口惊人之语:“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碟难来。”同是百花之一,为什么桃花开在春日,而菊花却要在寒冷之时蕊寒香艳呢?这充满着辨证哲理,我拿王涣之诗戏侃,名曰:“指数绿透尽,人生入海流;欲求千里目,赢得一层楼”。如今社会乱象丛生,桃花开在冬季,菊花开在春季,不是常规出牌,有颠三倒四之畸迹,这社会被这些人玩完了,玩来了“世界末日”。这些人的伎俩就是善变,他们知道天下事没有不变的,若让惊魂未必不是坏事。我做辩证的看待,只要自己能做到“满架蔷薇一院香”,心满足矣。人与事、宇宙万物,物理与心理。都随时在变、随地在变。相反之,就不能说是现象了。《易经》叫“变”;佛法叫“无常”,其两者意思都是一样。不过,区别是《易经》的变不是现象,而是原则,天下事有个原则,那就是非变不可,懂得这个道理所在,就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怎么变。做功夫需要修持,达到智慧般若高明,这样才会先人一步。诺贝尔告诫儿子的赠言,如果辛苦劳作是成功名就的话,为了新目标依然冒险一博!高骈这首七绝诗,写出了我的人生历程与追求,写出了我笔名夏长阳的境地。为了得到“微风起”和“一院香”,我仍需努力。在文化研究中求真,在文学创作中求变,在道德做人中求诚。
二0一三年二月二0日午间匆草于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