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湘西流放文化:流放清官满朝荐
(2013-02-13 19:29:53)
标签:
文化 |
流放清官满朝荐
满朝荐(1561~1629),字震东、震寰,号汝扬,小名桥儿。麻阳县兰里人,10岁入塾,24岁中举人,43岁中进士。曾任陕西咸宁知县、南京刑部山西司郎中、尚宝司丞、尚宝司少卿、太仆寺少卿、太仆寺正卿。
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畏权贵,敢于斗争。他为国为民,想出不少意想不到的主意,做出许多意想之外的事情。他身处明朝末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朝纲紊乱,官宦夺权,民怨载道。在这种政治环境中,从政二十多年,他处处为民着想,敢于“犯上作乱”,勇于驱邪斗奸。他坐过牢,罢过官,贬过职,充过军,流放回老家。
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充满着机智,充满着豁达乐观。在狱中,他身受严刑,不屈不挠,并且敢于斗争。他用智慧与朝廷斗,写出不少奏本由人转呈,有名的《十大可忧七大可怪》,一缕血肠,为熹宗嘉纳。
满朝荐遂升太仆寺少卿。是时,阉宦魏忠贤,内结妇寺,外树党帜。腹布满朝廷,爪牙盈溢京师,朝野抉舌,莫敢言齿。满朝荐不避斧钺,八月复奏《颠倒》一本,激起帝怒,御批:罢官归耕,永不录用。满朝荐落落孤踪,再次载恨归耕。崇祯元年(1628),朝廷尽逐阉党,起用满朝荐为太仆寺正卿,兼任勘问、协翠仓库,并兼摄太子太保事。诏命三至,满朝荐病人膏盲,难于应诏,仍偃仰高卧,抱恨悠悠,长泣而三叹,享年69岁。
满朝荐回故乡期间,留下了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在五溪大湘西盛传。同时,他也非常关心家乡百姓的生活,也希望家乡百姓过上好日子。
水星阁,位于麻阳兰里镇一公里处的小丘上,在满公祠和杨家寨水碾群的中间,小丘形状如狮。其阁是明朝怪臣满朝荐修的。他是麻阳兰里人,历任过西安府咸宁知县、南京刑部郎中、尚宝司正卿、太仆寺少卿、正卿等官职,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一代清官。他一生道路坎坷,坐过牢、罢过官、充过军。因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不畏权贵,敢于向腐败作斗争,故留下《十可忧七可怪》一作,此作被奸党魏忠贤奏怒皇帝。遭降旨切,革职为民,崇祯除掉魏忠贤后,满朝荐官复原职。但因久病残躯不能胜任,崇祯二年(1629年)病逝故里,终年69岁。
水星阁,是满朝荐流放家乡时建议修的。据明万历四十四年冬满朝荐撰写的《建水星阁》碑文所载,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阁下林木葱郁,倒映碧潭,月夜泛舟观赏,形影相摩,白天渔歌樵歌纤夫号子悦耳动听。翠鸟依林载歌载舞,碧鸥浴泳,时沉时浮或翔飞于水面。阁内木鱼、晨钟、暮鼓,隔江回响;墨客才子不时邀约吟诗答对,谈古道今。
相传,兰里镇对面有一座“烟包山”,烟包是火种之源,属火星,故引起兰里当时(明末)年年失火。群众计议,火要水克,因此,要求以满朝荐为首,修建水星阁。朝荐听取群众意见,在兰里水口山的“狮子把水口”修建一高阁,取名为“水星阁”,以克制“烟包山”,水星阁庵建成后,朝荐要阁内僧尼早鸣钟,暮敲鼓,以晨钟暮鼓声叫大家注意火灾,从此,兰里少见火灾。据明万历四十四年10月满朝荐“建水星阁记”碑文载:“……谓星居西北,山奇甚迤,陵阜重关,如旋螺,如蹲狮,如踞象,姑寺龟者,势虽组织,地稍低徊,宜建高阁,以培保障,予亦曰可培,又谓乾坎,方廉贞作,祖离位,诸高峰应之故,每数祝融神辄作燥,若执卷不夹,阁宜题以水星。”
水星阁建好后,满朝荐书写大门对联一副,上联:锦江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下联是:禅林僧朝朝朝朝朝朝朝停。许多人不解其意,后有一制台过道,进水星阁歇马,见了,也不解其意,请教朝荐。朝荐听罢,哈哈大笑,并立刻在长长长长长长长和朝朝朝朝朝朝朝七个字上画了七个“O”后,不再言语。制台醒悟,也哈哈大笑。
水星阁上建有钟鼓楼,钟鼓楼上大钟铸有:全身是钢,全身是水,远看高楼卦鼓,近看远古传名二十字,众不解意,朝荐说:这大钟是钢水铸的,远看像一架鼓,近看就是“捐资功德碑”,二十字后就是捐资人姓名和金额。
传说朝荐第一次被革职回家,一友来访,邀游水星阁钟鼓楼。友眺望一株茶树与众不同,而对朝荐说:“此茶为何与其他茶树不同?”朝荐随口吟道:“遥看窗前一株茶,为何违期不发芽,有朝借得春风动,看你开花不开花。”
其友会意,回京向皇帝申奏朝荐思国思皇,皇帝便请旧臣满朝荐回京任职。但是此时的满朝荐身心受到摧残,已无力进京再效力了。
满朝荐在流放故乡湘西时,他不畏权贵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三沉三浮的官宦经历让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