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湘西流放文化:龙兴讲寺王阳明
(2013-02-13 19:28:14)
标签:
文化 |
龙兴讲寺王阳明
王阳明何许人也?他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浙江余姚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是明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二程、朱、陆后的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成为了后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的偶像。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着传奇色彩。
王阳明的出现,像平地的一声响雷,以恢宏无匹的气概,打破了明朝媚俗沉闷的世风,建立起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谈笑问平定南赣之乱和宁藩之乱,他为世人的安身立命找到了精神归宿。他改写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三个国家:中国、朝鲜、日本。
古代的科举制成就了一批人,也害了一批人。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但明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鼎盛时期,八股文成为读书人必习的功课。由此,明朝诞生了许多历史记载的名人,如戏曲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江西临川人,著作有《牡丹亭》等;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刘伯温,浙江青田人,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而驰名天下;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浙江余姚人,所著《明儒学案》被梁启超誉为“中国学术史之始”;著名画家唐伯虎,江苏苏州人,有“江南才子”之称;诗人、书法家、政治家李东阳,湖南茶陵人,“茶陵诗派”领袖;明朝重臣严嵩,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文学家杨慎,四川新都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心学传人徐阶,以斗倒严嵩而知名。在这些人中,最有影响的是王阳明。他有着一种反叛精神,他的出现,像万古长夜的一缕明光,从明朝开始闪耀。他以超凡的智慧,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为人类换来了觉醒的火种,光造日月,打破明朝媚俗与沉闷的世风,建立起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将大明王朝延续了大半个世纪。
阳明心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它提倡人格独立,不盲从权威,人人皆可成王成圣。悍然独往又可随机转化,变而通之又岿然不动。心有主,我制外;心无主,外制我;心为本体,万物在我。它发轫于明朝中叶,迅速风靡天下。有人记载:始于一方,则一方如狂;既而一国效之,则一国如狂;至于天下慕而效之,则天下如狂。张居正、徐文长、汤显祖、李贽、黄宗羲、徐光启等王门弟子分别从政冶、军事、艺术、思想、科学等领域运用心学思想进行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清朝不学王阳明,中国停滞数百年,日本学习王阳明,明治维新取得成功。对个人而言,人生糊涂识字始,人生强大炼心起;知行合一常磨炼,心学悟后无六经。在晚淸政坛叱咤风云三十多年的曾国藩,效仿王阳明,追慕王阳明,把王阳明当作他的精神导师,使他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
王阳明后因仗义执言得罪了太监刘瑾被廷杖下狱而大难不死,最终被剥夺官职,贬谪到遥远的湘西沅陵和贵州龙场。出狱之后的王阳明,又依靠自己的智慧,摆脱了锦衣卫的追杀。几次逃脱死亡之后,王阳明前往贵州龙场就职。而当时的龙场,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死地。然而,王阳明却在这样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在一个普通的夜晚,突然找到了他苦苦追寻二十多年的圣人之道,并从此开始创立“心学”一派,他的思想光芒也从此穿越千古。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那么,“龙场悟道”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王阳明究竟悟到了什么?而刚刚来到贬谪之地龙场的他,又将面对什么样的严峻考验呢?刚到龙场的王阳明,不但要自己解决最起码的生存问题,还要面对瘴疠横行与疾病肆虐的生死考验。
王阳明能文能武能思能辩,全才集一身,像他这样的人寥若晨星。三国曹操、诸葛亮能打仗,文才也好,但都比不上王阳明,只有他才能创造奇迹,才能产生奇迹。为了社会和朝廷的安定,他打过仗,几乎都是大仗,每一仗都打得干净利落和漂亮。他的哲学也是超群的,一流的,有高超的悟性,有精致的表达。我想一定是与他的经历有关。他蹲过监狱,挨过廷杖,遭过贬谪,逃过暗算,受过冷落,一生奔波九州。他来龙兴讲寺开展治学讲学,匡时济世,不恨祖国,报效国家。他心底磊落,一生正气,从沅陵讲学后在去江西南安的船上抱病而亡,终年57岁。临死时学生问他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明阳一生指挥的战斗正义与否,哲学观点正确与否,在所有的资料中,都持否定的态度,理由是他的哲学观是唯心的,没有站在农民起义的立场上。不管怎样,我深深地敬佩他,他有军事天才,大将风度,又是中国历史上几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明朝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驿时,经过湘西辰州有《辰州虎溪龙兴寺闻杨名父
将到留韵壁间》:
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
云起峰头沈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
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欲满洲。
好景同来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忆龙泉山》: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忆诸弟》:
一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
觉来枕箪凉,诸弟在何许?
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
百岁如转蓬,拂衣从此去。
经过溆浦时,有《溆浦山夜泊》:
溆浦山边泊,云间见驿楼。
滩声回远树,崖影落中流。
柳放新年绿,人归隔岁舟。
客途时极目,天北暮阴愁。
经过黔阳时有《沅水驿》:
辰阳南望接沅州,碧树林中古驿楼。
远各日怜风土异,人间随地可淹留。
《白云堂》:
白云僧舍市桥东,别院回廊小径通。
岁古檐松存独干,春还庭竹发新丛。
晴窗暗映群峰雪,清梵长飘高阁风。
迁客从来甘寂寞,青鞋时过月明中。
《沅江晚泊二首》:
去时烟雨沅江暮。此日沅江暮雨归。
水漫远沙村市改,泊依旧店主人非 。
草深廨宇无官住,花落僧房有鸟啼。
处处春光萧索甚,正思荆棘掩岩扉。
春来客思独萧骚,处处东田没野蒿。
雷雨满江喧日夜,扁舟经月住风涛。
流民失业乘时横,原兽争群薄暮号。
却忆鹿门栖隐地,杖藜壶榼饷东皋。
经过沅州,有《罗旧驿》: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市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龙兴讲寺位于沅陵溪子口街,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宋、元、明、清多次维修并扩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头山门、二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殿,左右建有东、西厢房、旖檀阁、弥陀阁、东岳庙、黔宫、寺内存明、清维修纪事石碑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学院之一,比岳麓书院尚早数百年。它以唐代建筑为主体,融宋、元、明、清建筑为一炉的古代建筑群。它顺山势而建,有它的佛学思想,自然地吸引着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李白、刘禹锡、王昌龄、黄庭坚等人皆在此驻足朝拜过,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此也留下一阵感叹。公元1511年,一个重要客人的到来,带来龙兴讲寺的鼎盛辉煌,他就是明代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和哲学家——王阳明。
王阳明离开了龙兴讲寺,逝世在一只回故乡的船上,但龙兴讲寺的钟声却在响着,一千多年
后还有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