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黔阳古洗马(夏长阳)

(2013-01-05 09:21:18)
标签:

文化

古洗马

 

这些年也许是我研究五溪文化的缘故,出发时我没有像上次那样冲动好奇,而是怀揣着思考,在考察中让我心情沉重而忧郁。出发那天,天空是出奇的明净,最先到达的是雪峰山下的洗马。

洗马是一个古镇,也叫古村庄,座落在巍峨挺拔的雪峰山下。洗马人每日仰望的是雪峰山上空的蓝天白云,看到的是在雪峰山飞翔的雄鹰。雪峰大山将天地之琼浆给了洗马人,将雄鹰之勇气给了洗马人。在洗马古镇遇上了一位老人,他给我讲洗马的历史,我喜欢这位老人的洗马口音。虽然有些唠唠叨叨,有时还阴阳顿挫,铿锵有力,好像他为洗马的传奇色彩充满了自豪。洗马古时是官名,后被世人广用于地名。有洗马就有洗马潭,大多来自于传说。然而这位易姓老人很有文化,却把传说当历史,说得津津有味。有时引经据典,解释洗马来由:夫洗马,古官也。勾践亲为夫差马前,或作先,或作洗。前汉先马十六人。后汉太子洗马比六百石,秩如谒者。晋洗马八人。唐司经局洗马二人。我朝沿古制,置司经局洗马满、汉各一员。黔邑,在宋熙宁以前,为蛮所据,未必有此官。近代亦无据此位者。今地以洗马名义,不系此。

洗马原叫洗马镇原为一小山村,村前有一潭,深不可测。传说三国时,诸葛孔明率军南征,屯驻于此,并在此潭洗过战马,后人称此潭为洗马潭,并以之代替村名,历设墟场,今为洗马乡。有古楼坪、永兴寺、接龙亭、易氏祠堂群、易孔昭故居等

洗马古楼坪前有一小溪,隔溪有一学校,即古之永兴寺、文武宫。旧时寺院绀宇宏敞,古木参天。寺左有甘泉,供千家饮用。岁旱,则源愈濬。寺前有溪。寺宫建筑为学校占用,格局全变,古迹无存。旧有树木,亦毁。古时此地人文荟萃,如今鲜有闻者。  溆浦谌景星《秋日游永兴寺》诗云:


             廿年泥雪半尘寰,一片浮云任往还。
            消歇壮心惊白发,摩娑老眼对青山。
            晚风斜照蝉声急,修竹长松鹤梦闲。
            梁杜吟成尚坚志,几人投袖济时艰。

 

黔阳县洗马诗人易盛选,歌咏胜境:


      禅关无挂碍,书剑耐清闲。

面壁疑参佛,登楼为看山。
     云将空壑补,鸟带夕阳还。

何事惊尘网,高飞任白鹇。

 

接龙古亭建于明末,阅四百年之沧桑,临江水之悠悠,伟然旧貌,与世才存。此古楼坪之故筑,资水溯源第一亭也。相传建亭之日,大雨如倾,众皆避雨。雨后视之,亭宇修成,借鬼斧神工,乃仙人所造。观其经数百年之变迁,或当山洪爆涨、江流横溢,而古亭安竴如故,未损其毫发,由此可信。凭栏极目远望,雪峰之天险东倚,芙蓉为屏障,山峦秀美,土沃民殷,行人络绎不绝。暑月夏日炎炎,或值秋高气爽,绿树荫浓,亭无虚席。清风习习,水光倒影,则有心旷神怡、陶然自适之感。邻友常聚,高谈纵横。长日苦短,乐而忘归。昔时,亭侧有文武宫、永兴寺及古树数十株,今已荡然无存。狮、象二山,一水之隔,亭连左右。因此,前人以“接龙亭”名焉。
    古楼坪古村是湖南易氏族人的发源聚住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名人辈出。易良椒, 清代的进士,举湖南乡试第一,辅太子读书,教育皇家子侄多年,官至邓州知州; 易含章,黔阳洗马古楼坪人。清嘉庆六年辛酉科举人,举湖南乡试第一,中解元。嘉庆七年进士及第。授江苏元和县知县。任太常寺典簿、留奉补用奉天盘山托尼府;易尧扬:易孔昭的父亲,作大气磅礴诗篇《旗山即事》:


      霓旌拔立五溪头,险磴凭陵宿雾收。
        万仞孤峰凌碧汉,一林寒日豁清秋。
      重关莽莽烽烟阻,大地茫茫浩气留。
        愿得长年腰脚健,不须佳节亦频游。


    最为著名的是易孔昭了。他历领清军府甘肃安肃兵备道、花翎二品顶戴、钦加盐运使衔、赐奖武银牌、例授资政大夫、赠内阁学士衔。太平天国时,易孔昭率部打破南京,生俘太平天国章王林绍章,并亲自挥刀将林绍章杀死,地位仅次于曾国藩。    
    咸丰十一年(1861)辛酉拔贡,镶黃旗官学汉教习。时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曾国藩奉命镇压,屯军安徽。易孔昭前往安徽见曾国藩,提出镇压太平天国的《平贼方略》。曾国藩命令易孔昭在杨岳斌水师营办理章奏兼管营务。其时,曾国荃统陆军驻南京雨花台、杨岳斌水师守乌江。易孔昭又提出《水陆合攻策》,夺取九洑洲,由此得到曾国藩的赏识,派回湖南招募湘军。易孔昭回家乡后,久溆浦、黔阳二县募集兵员四个营,开往南京,进驻孝陵卫。同治三年(1864),易孔昭率部攻入南京,生俘太平天国章王林绍章,并亲自挥刀将林绍章杀死,又掠得一批文物财宝运回黔阳。事定叙绩,易孔昭以知县选用,加同知衔。易孔昭因非仕途出身,铨敘受到影响。同治六年(1867),应顺天乡试,未中。遂辞归黔阳县,重推举子业。同治九年(1870),又立湖南乡试,仍未中。适关陇少数民族起又,清廷派左宗棠前往镇压,调易孔昭办甘南支应局,兼理南路粮响器械。同治十二年(1873),易孔昭以知府留甘候用。不久,易孔昭父死归里。后易孔昭又随左宗棠出关继续办理粮秣饷械。保二品顶戴花翎监运使衔,授新疆阿克苏办事大臣,署甘肃巩秦阶道。易孔昭承左宗棠授意,献《平定关陇纪略》,署甘肃安肃兵备道,赐奖武银牌,例授资政大夫。光緒九年(1883),易孔昭母死,扶柩归里。光緒十年(1884),中法战爭爆发,易孔昭又奉调赴闽。后因清廷屈膝求和而罢兵。易孔昭两次守服未終,请准归里。光緒二十一年(1895),易孔昭服满赴陇,接办厘务。不久后,又调署安肃兵备道。光緒二十二年(1896),因病归里就医,抵新路河病死,时年六十一岁。

易孔昭故居,是满目疮痍。门楣破旧,蛛网繁茂,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大门的石门门档,倒还是神气依然,具有大家风范。在庭院中,桂花树依然翠绿,十分喜人。故居内住有一个老头,不是易家的人,是一个姓黄的猥琐老头。他仇恨易孔昭,仇恨易姓的强盛。易孔昭故居的破败,与他不肯维修有关系。
  古楼坪的古街高墙林立,易氏祠堂群是一道风景。在祠堂的牌位上依次排列有嘉庆六年辛酉科举人湖南乡试解元、嘉庆七年壬戌科进士易含章,嘉庆十五年庚午科举人湖南乡试解元、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易良俶,咸丰十一年辛酉科拔贡易孔昭,光绪十三年)优廪生易佩岳等人。洗马人杰地灵,有将军有状元,如今出了一个画家易图境,又出了一个酒厂老板易遵华。

认真听完老人的叙述,觉得这不是传说,是一部易氏部落的大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