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文化散文《千年湘西的舞蹈》第二章:千年湘西的灵山古镇
(2012-09-16 17:37:56)
标签:
文化 |
如果说湘西的山山水水是一幅幅古老的水墨画,那么湘西的灵山古镇应该是水墨画中涂抹的色彩。
这是风雨的积淀,历史的积淀。在这些积淀的尘土中,每一粒沙石每一粒尘土皆可写一个故事,皆可记载一段历史;山的形态,水的波纹,以及长满青苔的岩石间皆残留着历史沧桑;五溪水上的舟排在激流中奔越,虽有渔歌晚唱,每一竿竹篙皆凝结着创造历史的血汗;湘西的每一个古镇建筑中的梁柱瓦砖,皆有建筑的空间语言和建筑的智慧。尽管现在有些遗失与毁灭,我还要做一位怀旧的歌手,尽管心情有些忧郁,都要将旧时的歌像唱民歌小调一首首地唱出来,唱给大家。在唱的同时,要有指责,要有批判,让大家知道,湘西原来有这么多的古镇。
由于环境的相对封闭,湘西有些地方还保存着较原始的社会生态,遗留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和古村寨,但许多地方遭到破坏,带走了湘西的美丽与古典,带走了湘西的希望和梦想。我无法挽留,就像无法挽留失去的时间。也许这是湘西的宿命,这是大湘西的宿命。
1、传说古洗马
这些年也许是我研究五溪文化的缘故,出发时我没有像上次那样冲动好奇,而是怀揣着思考,在考察中让我心情沉重而忧郁。出发那天,天空是出奇的明净,最后到达的是雪峰山下的洗马。
洗马是一个古镇,也叫古村庄,座落在巍峨挺拔的雪峰山下。洗马人每日仰望的是雪峰山上空的蓝天白云,看到的是在雪峰山飞翔的雄鹰。雪峰大山将天地之琼浆给了洗马人,将雄鹰之勇气给了洗马人。在洗马古镇遇上了一位老人,他给我讲洗马的历史,我喜欢这位老人的洗马口音。虽然有些唠唠叨叨,有时还阴阳顿挫,铿锵有力,好像他为洗马的传奇色彩充满了自豪。洗马古时是官名,后被世人广用于地名。有洗马就有洗马潭,大多来自于传说。然而这位易姓老人很有文化,却把传说当历史,说得津津有味。有时引经据典,解释洗马来由:夫洗马,古官也。勾践亲为夫差马前,或作先,或作洗。前汉先马十六人。后汉太子洗马比六百石,秩如谒者。晋洗马八人。唐司经局洗马二人。我朝沿古制,置司经局洗马满、汉各一员。黔邑,在宋熙宁以前,为蛮所据,未必有此官。近代亦无据此位者。今地以洗马名义,不系此。
洗马原叫洗马镇,原为一小山村,村前有一潭,深不可测。传说三国时,诸葛孔明率军南征,屯驻于此,并在此潭洗过战马,后人称此潭为洗马潭,并以之代替村名,历设墟场,今为洗马乡。有古楼坪、永兴寺、接龙亭、易氏祠堂群、易孔昭故居等
洗马古楼坪前有一小溪,隔溪有一学校,即古之永兴寺、文武宫。旧时寺院绀宇宏敞,古木参天。寺左有甘泉,供千家饮用。岁旱,则源愈濬。寺前有溪。寺宫建筑为学校占用,格局全变,古迹无存。旧有树木,亦毁。古时此地人文荟萃,如今鲜有闻者。
黔阳县洗马诗人易盛选,歌咏胜境:
面壁疑参佛,登楼为看山。
何事惊尘网,高飞任白鹇。
易孔昭故居,是满目疮痍。门楣破旧,蛛网繁茂,雕梁画栋依稀可见。大门的石门门档,倒还是神气依然,具有大家风范。在庭院中,桂花树依然翠绿,十分喜人。故居内住有一个老头,不是易家的人,是一个姓黄的猥琐老头。他仇恨易孔昭,仇恨易姓的强盛。易孔昭故居的破败,与他不肯维修有关系。
古楼坪的古街高墙林立,易氏祠堂群是一道风景。在祠堂的牌位上依次排列有嘉庆六年辛酉科举人湖南乡试解元、嘉庆七年壬戌科进士易含章,嘉庆十五年庚午科举人湖南乡试解元、嘉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易良俶,咸丰十一年辛酉科拔贡易孔昭,光绪十三年)优廪生易佩岳等人。洗马人杰地灵,有将军有状元,如今又出了一个画家易图境,出了一个酒乡老板易遵华。
认真听完老人的叙述,觉得这不是传说,是一部易氏部落的历史大书。
2、黔阳话高庙
七千八百年前,在沅水的一座高地上,一股浓郁的神秘气息腾空而起,四方扩展而冲荡。它是巫风最初的源头,是宗教史上的坐标,是生命气质中的风景,是湘西人性深处最隐秘的浪漫。这个高地就是高庙。每当沅水漲大水,淹到高庙的屋檐就戛然而至。人们以为神灵显圣,纷纷前去叩拜。由此,高庙村寨闻名于世。
高庙远古时是一个古镇。从发掘出戳印着两只飞翔神鸟凤凰的白陶器、釜、罐、钵、象牙雕刻等大量艺术神器及神龙炎帝画像,至今七千多年,是一笔古代文明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特殊的艺术价值。那些用刀片和木头做成的梯子,是天梯,是神灵进出天界的天门;从白陶罐上所饰祭仪图看出,那些八角星、獠牙兽面和飞鸟,是该部落人群所崇仰的自然神灵,是震撼心灵的远古神徽。他们对自然神灵的狂热崇尚与敬仰,来自于雪峰山区的林木茂密和群峰叠嶂,给人以神奇的幻觉和无限的想象。从高庙出土的水生和陆生动物骨骼看出,当时人们主要生存的方式是渔猎与采集,生产型的农业经济不发达,靠山吃山,傍水吃水,依靠大自然,同时还要面对灾难和疾病与死亡的威胁,生存的愿望使人们产生对神灵的信仰和寄托。为了获得神灵的恩赐和庇佑,用最精湛的技艺、最好的材料和色调制作出诡谲的通灵祭器,虔诚奉祀神灵;尤其是从神龙炎帝画像看出,推断出炎帝不在中原,而在江南的九嶷山。从大诗人屈原《远游》一诗中读出的全是南方情调,并无半点北方风光。如鸾鸟是南方之鸟,衡山是五岳中的南岳,祝融的神宫在南岳的祝融峰上,湘灵是湘江女神,九韶是南方之乐,海若是南方海神,玄螭虫是南方的动物。屈原诗中的南天炎神,完全不像东西北三大天帝那样的清苦贫寒,而是一位居住在富饶的南方稻作文化区,在九嶷神山之上建有富丽堂皇的神宫,说着百姓民族的语言,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享受着屈原为之徘徊忘返幸福生活的天帝。
高庙的发现,使我看到了湘西大地与沅水边上就有信鬼好祀之风,浪漫之源来自于沅水。沅水是浪漫之水,屈原的《九歌》,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但这一股吹彻原野的湘楚巫风和梦幻般的感悟能量来自哪里,来自于沅水,来自于高庙文化。它是屈原描摹楚地巫风的史前蓝本,是湘人浪漫气息最早的溯源和精神图景的最初折射,开创至今仍顽强存活于中国乡土大地的风俗习性。这一股冲动灵气,今天仍在湘西人的血脉里奔腾不止,感发出不一样的生命气质与风景;高庙的发现,最大的贡献是在伟大的中华文明中,看到上古的神农氏族首创农耕的创新精神,看到黄帝元妻“教民蚕桑,累死道中”的忘我情操,看到楚国逐臣屈原“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爱国至诚,看到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中外,讲信修睦,和合万邦”的开拓精神,看到无数革命先烈“献身真理,前赴后继,不达目的,奋斗不止”的革命品质……这一切都是中华文明经历了千秋万代所创造出来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文化基因,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根本原因。
神农氏族的开拓创新精神,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源泉。高庙由古镇变为偏远的荒村,这个过程太久太长,可是进入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变换的速变为什么如此之神速,它的推动力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