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木九龙山

(2017-12-12 16:49:55)

神木九龙山

九龙山,又名东山,位于神木县城东,巍峨险峻,山势陡峭。从山左看似卧龙欲起、引颈长啸;从山右看像游龙汲水,舞动塞外。在龙头处有两个石孔,像一双龙眼,每当红日东升,龙眼放光,直射城头,壮观景色,演成神木八景之一:“龙眼透日”。沿小径入龙身,登龙脊,举目四望,神木城川景物尽收眼底。道光十四年神木知县王致云在《云川十咏》中,描写九龙山有诗云:瞳朦晓日上晴空,一统山河两界中。到此神龙应放眼,内看全汉外全蒙。

东山巍峨不凡,共有九座山脉,龙首雄踞于每条支脉的末端,应了那句民间的“一山五洞九条龙”。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建筑和修葺,东山少了九龙逶迤的胜景,不过其险峻依旧。东山的主体建筑古朴肃穆,以宗教建筑为主,大多分布在香炉山、龙眼山的山腰和山顶处,南北长达3公里,分别有万佛洞、吕祖洞、七佛洞、张仙洞、鲁班庙、祖师庙等儒、佛、道三教建筑达二十多处,特色鲜明,错落有致。

山南面有一横岭,高峰矗立,昂首奋勇,前文所提及的龙眼透日,即为该处的得意之作。山北是一座独峰,似一株巨大的蘑菇,顶部大,主体细,十分奇特。观其状,大有一触即倾之势,奇险异常,然而它却顶天立地,稳稳站了数千年。有人说它更像少女的凤头,故又称其为凤头山。明武宗朱厚照驻跸神木,远远望去,观其似一只吞云吐雾的香炉,于是,金口玉言,赐名香炉山。适逢明月当空,香烟缭绕,“香炉伴月”又成一景。

万佛洞,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距今约480多年。内奉佛祖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在繁复的历史中,虽遭破坏,但经后人修缮,其宏伟的规模和“榆关雄峙”、“威震九边”等64方巨大的悬崖镌壁,仍充分彰显着明代边塞军镇石窟的特色。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八是其庙会。

出万佛洞,沿着石阶向上走,便是财神庙。该财神庙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凤头山山崖间。因地处蒙汉交界之处,当时边关贸易发达,商贾云集,来往商人为求生意通顺,广捐布施,财神庙曾盛极一时。后因蒙汉交战,几近毁弃。经后人努力,于2000年动工重修,如今已初具规模,每年农历九月十七是其酬神庙会。

吕祖洞位于财神庙之后,背倚天然洞穴,环境清幽。具体开凿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重修时,已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历程。吕祖洞内有主殿和南北侧殿,主殿供奉着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南北侧殿分别供奉着道家祖师和圣母娘娘。从山下往上看,只见吕祖全身金碧辉煌,在光线的映衬下,仿佛云霞万朵,正俯瞰着云川胜景。

从吕祖洞往北百余步便到了张仙洞。据传,张仙洞凿于北宋神宗年代,原为祭祀北宋名将张亢保卫麟州战功显著所设祠堂,故名张仙洞。之后画影塑像,以神供奉。其上慧泉龙洞泉水清冽,民间传言饮其水能聪慧,洗之可爽身明目,十分奇妙。

祖师庙与吕祖洞同为道家雄观,雄踞在东山龙脊之上,钟灵毓秀,巍峨庄严。正殿内供真武祖师,周公与桃花娘娘及龟蛇二侍,东西侧殿各供36尊天将及500灵官。始建于十六世纪中期。当时嘉靖帝崇尚道统,于华夏境内广修道观,致使殿宇恢弘,香火鼎盛。后虽几经焚毁,又几经修缮,始得今日之面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麟宝塔位于祖师庙后十余米,共有13层,高58.8米,由神木籍建筑师王文艺先生设计。如果将神木比作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那么麟宝塔无疑是镇定万千骇浪的一柱桅杆,为神木的持续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山为地之胜,东山之胜胜在它的旧城遗址。该旧城位于旧观音庙遗址后侧,早在元代,就有神木县城,即东山旧城。金代时期设置神木寨,元初立云州于神木寨。至元元年(1269)废州为神木县,元十八年(1281)主簿王瑄迁县城于此。至明正统五年(1440)又徙县治于杨家城。有东南北三门,西临今城川,成为防御河套蒙古的军事重镇的九边之一。

山是人类文化心理上安定与稳固的象征。东山庙群大部分开凿于明代,根据儒、释、道三教特色融合一体来设计布局,突出了三教和谐的主题。据统计,东山上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各类建筑共有二十余处,达100余间(孔)。

佛家洞窟有很多,以万佛洞为最。万佛洞是现今神木唯一一个守素斋的地方。若要说东山佛教文化的代表,首推位于东山北麓的万佛洞。它以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氛围,悠久旷远的历史和天然奇观的石窟洞府闻名遐迩。万佛洞内古朴壮观,窟中有大石凿成两柱,直达窟顶,柱上部彩绘佛像,正面三佛像背靠图案精美,左右壁有残存壁画数幅,壁画故事陪衬烘托着异常宁静的塑像——秀骨清像、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那种神情奕奕,飘逸自得,似乎去尽人间烟火的气度,将人们对希望、美好、理想集中地寄托在它身上。万佛洞内藻井以八卦为中心,环以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多层装饰。厅内下设圆柱,斗拱檐椽,结构精巧。额枋及花板上,雕铸流云等装饰图案,线条柔和流畅,图案清秀美丽。殿基以花岗石砌成,周围绕石雕栏杆,庄严肃穆,美观大方。将儒家的含蓄内敛、佛家的包罗万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祖师庙是道教典型,位于东山南侧。其殿内供奉铜铸鎏金的真武大帝,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面容慈祥。周公和桃花娘娘侍立左右,拘谨恭顺,娴雅俊逸;其下将领,擎旗捧剑,列立两厢,勇猛威严;神案下置“龟蛇二将”,蛇绕龟腹,生动传神。殿内神案及案上供器,均为铜铸鎏金之品。殿体建筑结构严谨,虽经百余年岁月侵袭,仍恢弘如初。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是明代。据说,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曾得真武神君相助,在他夺权成功之后,特别加封了真武,于是大兴土木,增建道教建筑群。东山祖师庙借其风,也在明万历年间修葺一新。教本多家,道源一宗。神木东山道教文化,秉承传统道教师法自然,教化一方百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华夏文明历史包括神木东山的道教文化也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东山的宗教庙宇文化不仅表现在古有的庙宇洞窟上,还有近几年新修的许多建筑,像麟宝塔、观景亭等也是独具当地人文特色的。散布于麟宝塔内的各类书法碑刻,也是吸引朝山香客驻足凝神,并赞叹流连的重要观赏内容。“道尊德重,佛敬善从”、“翠竹黄花皆佛性,清池皓月照禅心”、“野鹤知琴味,山峰识酒香。”……这些书法碑刻由神木书法名家题书于此。登麟宝塔而四观,环绕在东山周围的28座观景亭,庄重典雅,以28星宿为蓝本,与饱经岁月沧桑的亭台洞府浑然一体,融合自然美的同时,尽显其人文魅力。

东山的亭台建筑虽风格不一,但在整体上,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人文特色的建筑风格。其庙殿亭廊雕梁画栋、飞檐脊兽和石窟造像以及大量的雕塑绘画碑碣的精工细做均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东山上的人文特色远不止此,每年的正月初七对于神木人来说是一个盛大的日子,一年一度的朝山盛会如期举行,人们将登临龙脊山顶,祈求一年的好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山水是信仰和智慧的象征。一花一草、一松一石、一丘一壑,因为先人和往事的缘故都沾染了灵动之气。

沿着东山向上攀爬,漫山遍野就写满了四个字——“道法自然”。青山不老,人海茫茫。正所谓:巍巍乎九龙其山永辉,浩浩乎文化之树常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台山遇仙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