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少女竟为项羽乌江自刎而流泪
(2011-02-05 08:41:24)
标签:
文化 |
前些日子到徐州出差,顺便游览了“戏马台”。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戏马台布局依山岗地形,逐步上递,错落有致。经山门,照壁上有“拔山盖世”篆刻大字。东侧高台基上,置有铜铸巨鼎一 座,上镌“霸业雄风”。鼎腹铸有歌颂项羽历史功绩的《 戏马台鼎铭》铭文一篇。一道琉璃瓦檐赭墙,连接东面两处古朴典雅的四合院。东院称“楚室生春”院,由穿廊、雄风殿和东西配殿组成。导游是一位90后少女,却对楚汉相争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令人刮目相看。西配殿为一大型壁画,勾勒了兵败垓下后霸王诀别爱姬的离愁场景。导游在此作了精彩的解说,说到动情之处,这位90后少女竟声音哽咽,潸然泪下。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凝视栩栩如生的霸王别姬的壁画,更加重了西配殿地老天荒的沧桑之感。
经与导游交流,更感觉到她是一位很有思想的90后少女。她认为,项羽的品质远胜于刘邦,但项羽缺少政治智慧又过于自负,终至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开创了几百年的王朝基业。鸿门宴上,项羽让刘邦跑掉,固然有刘邦善于伪装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项羽年少缺历练,在26岁的项羽看来,自己与刘邦是结拜兄弟,手刃时年50岁的刘邦大哥有违传统伦理,甚至项羽认为即使刘邦“反叛”,以自己超拔盖世的勇猛和杰出的军事才能,也照样取刘邦首级如探囊取物。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故事。对这个约定项羽认真践行,而刘邦背信弃义。“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回溯历史,取天下者,并非品行端庄之士也,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
刘邦以其赫赫功绩,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后人所推崇。然而,透过历史的征尘,我们不难看了,一代枭雄刘邦却是个品质低下之人。
一曰:不忠。“忠”字在古代多指忠于君主。刘邦起兵时势力很弱,但他当皇帝的野心一直没有改变。后与项梁拥立楚怀王,但刘邦根本无忠心辅弼楚怀王之意,只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待楚怀王被杀死后,刘邦羽毛渐丰,便与项羽分庭抗礼,争夺天下。可当政治上需要的时候,刘邦却袒臂大哭,为义帝(楚怀王)发丧,哭吊三天,并派人通告诸候说:“天下共同拥立义帝,为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把义帝放逐,击杀于江南,大逆天道。我亲自为他发丧,诸候都要穿丧服。全部调发关内兵力,征集三河的士卒,浮江南下,愿意跟随各诸候王讨伐楚国杀害义帝的人”。经过苦战,高祖与诸候联手击败项羽,实现了自己做皇帝的野心。
二曰:不孝。“孝”在古代解释为: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不孝乃大逆不道也。刘邦在打天下时,只要有利于自己,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根本不去理会什么忠孝仁义。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刘执嘉。为了要挟刘邦投降,项羽特地做了个高脚大锅,把刘执嘉置于其中把锅放于高处,以让汉军看个一清二楚,其后,项羽向刘邦喊话道:“你若不投降,我就活活煮了你父亲!”刘邦听了却无动于衷地回答道:“你我都是楚怀王的臣子,怀王让你我约为兄弟,所以,我父即你父,你要烹杀你父亲,那就请你分给我一杯羹。”刘邦私心极重,一遇危急,连父亲的安危都不顾,此乃不孝之最。
三曰:不仁。仁,乃对人亲善,仁爱。汉王三年,刘邦在项羽大军的追击下仓皇逃命,中途遇到长子刘盈即汉惠帝和长女即鲁元公主,只好用车载上他们一起奔逃。楚军紧追不舍,刘邦心急如火,嫌车载人多,行得太慢,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儿子、女儿推到车下,以便车子轻拉快跑。如无滕公三次把他们硬是抱到车上,刘邦的长子、长女肯定会死在乱蹄飞车之下,他们何曾作得后来的帝王公主!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刘邦比虎要毒得多。
四曰:不义。义,指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在楚汉相争时,一次,刘邦战败而逃,项羽部将丁公穷追不舍。两军短兵相接,刘邦走投无路,心急如焚,对丁公说道:“你我都是英雄好汉,何苦逼我太甚!”丁公听了,便网开一面,放了他一条生路。刘邦这才死里逃生,并得以后来身登帝位。刘邦即位后,丁公自以为对刘邦有大恩大德,前去拜见刘邦。刘邦见到久别的恩公,觉得丁公正是可借以倡导忠义的反面典型,便毫不情面地下令逮捕丁公,带到军中游行示众,训示到:“丁公身为项王臣子,却不忠项王。使项王失掉天下的,就是丁公这种人!”于是,命人杀掉丁公,并且又训示道:“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后来人身处人臣的,不要以丁公这种人为榜样!”
刘邦做皇帝后,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许多高级将领,像韩信等都被刘邦诛杀、贬黜、放逐。极度自私,疑心过重是刘邦的本性。
贵族出身的项羽焉能战胜刘邦这位起于卑微而又品行极差的老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