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的我骑自行车旅游(七)
(2025-09-01 09:20:55)
标签:
旅游 |
42年前,一九八三年,我33岁,在暑假里骑自行车从姜堰出发,过长江,旅游江南大地。顶烈日,火中行,路漫漫,雨中淋,登惠山,逛名园,览胜景,进溶洞,临险境,遇奇事,历9天。42年后的今天,翻开当年的日记,不但有游程,还记有当年的社会环境,拍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2元1角钱,而住一宿旅社只有9角钱,那一对恋人,今日不知在何方?纸上笔墨,往事回味,思绪万端,感慨尤深。没有当年旅游的勇气和走出去的眼光,也就没有今天的我旅游祖国三分之二的省市和亚欧10个国家的阅历和见闻,以及因此形成的新的世界观。
在我的计划中苏州只能逗留两天半,第一天已经过去,只游了西北的几个园林,主要游览项目安排在今天,掌握由远而近的原则,打算上午去灵岩山、天平山,下午去几个园林。
骑10公里路程至灵岩山。由山路盘旋而上,半山腰见“迎笑亭”,内有赵朴初题诗:“欣随谢公屐,重上吴王台。湖山观意态,林木盛与衰。梵吹断还续,慈鸟散复来。柳条见春日,画境逐云开。”(80年春2月18日)我借亭稍歇,揣摸诗意,是说文革后对宗教政策的变化吧,但进一步理解,从广义上说是指人世沧桑,慈悲为怀。
继续上登,见“落红亭”,又见多处裸露的岩石,不少石头上刻有佛语“常随佛学”、“法轮常转”等。我对宗教无甚研究,倒是这种石头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岩石一个个光光溜溜,滚圆滚圆,绝对没有一条棱线,也没有一个尖角,红点间以黑点,整个看呈微红色,是一种典型的花岗岩。浑圆的石头有的大如象,有的大如墙,有的就这么孤单单地立着,我想一定是大自然风风雨雨侵蚀的结果。那么大自然为什么不能把大青石或是赭石也收拾得圆圆滚滚的呢?我不得而知,这应是地质学研究的范围。
灵岩寺建于山巅。“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设于此。寺内多青年僧人。中国的寺院大体一个模式,大雄宝殿正厅如来佛、八大金刚等,背面观音及唐僧西天取经画面。使我不解的是八大金刚为何要如此狰狞,你说用来吓坏人吧,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如来的塑像也缺乏人的温柔的一面,难道说神就该叫人活泼不得?观音塑得好,有女人味,我一直对她有好感。如果连女神都塑得不像女人,谁还承认她是女性呢?其实话说回来,所有这些偶像都是人自己造出来的。由于始造时代的久远,那时人塑造的技术差,再加上封建意识的浓厚,雕塑出来的东西就没有什么人性味,并且似乎不能更改,一直将这等面目沿用至今。如果现在让全国人投稿设计一个什么神的话,男的一定非常英俊,女的一定比观音还要美丽动人。许多人烧香拜佛,以示虔诚心理。我不信佛,自然没有这个必要。
出了大雄宝殿向西,有一景点,其内容也与春秋吴国有关。景点北面有两口井,东一口井圆形,径丈余,为吴王井,相传当年西施梳妆所用;西一口井八角形,智积禅师井,泉水清洌,自岩缝中下滴,涓涓不断,现为寺院生活用井。井南有玩花池,长宽四、五丈,四周石栏杆,爬满青藤,池中有石柱,水面植荷花。据说当年西施曾在此赏花,虽大旱之年,池水绝不枯竭。灵岩十八景,半数以上都与吴王、西施有关。史书记载:灵岩山之上就是吴王夫差为越国送来的美女西施修建的馆娃宫遗址。遥想2400多年前,此处花天酒地,笙箫管笛,轻歌曼舞,好不热闹,其实吴王不知,这正是越国的美人计。腐败异致了吴国的灭亡。
大雄宝殿东侧有小巧的灵岩佛塔,有壮观的钟楼。
沿原路下山,经一售茶妇女指点,立山腰岩石上远远可以望见西南麓的南宋抗金英雄韩世忠与其妻梁红玉的合葬墓和一座很宽但不高的墓碑,听说上面刻有一万多字呢,可惜,因时间关系不能近观。南宋是我国的一个屈辱的朝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在那民族存亡的关头出现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岳飞、岳云、韩世忠、梁红玉、文天祥、陆游、辛弃疾等。在历史上,只要是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们总会记着。
至“落红亭”西拐,约一百米的地方,见得“西施洞”。传说当年西施居此避暑,每每眺望太湖,眷念故土。
“迎笑亭”以下卖旅游商品的人多起来了,我购得一块木渎砚台。
天平山于灵岩山北侧,有公路可通,虽说只有5公里,但天气炎热,烈日炙烤大地,骑至天平山,我早已汗流浃背了。
我见到了神奇的“一线天”。这本是一座整体山峰,仿佛有人用巨斧从中间劈开,现在两崖对峙,刀痕犹在。从地质学说,一定是有那么一天地动山摇,山体裂开,恰巧形成“一线天”。我从狭道中进去,起先容一人正面向上登,越往上道越窄,两山夹缝只有不到一尺,我只得侧着身子上登,两边山崖紧紧夹住我的前胸和后背。仰视苍穹,只见一道白线,真个“一线天”。上面下山之人排成队,得等我们上去以后才能下来。从“一线天”上去后,步步攀登,见各种奇峰怪石,用“万笏朝天”作比甚为贴切。因天气太热,我没有到达山顶。
再经“一线天”下,寻得东侧的“白云泉”。门首有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想必也览尽天平山了。坐“白云晶舍”品茗、观泉,我也来潇洒一回。一个足有20平方的大池接住了从山崖间涌出来的泉水,茶室人员只用竹管取一部分就足够游客用的了,其余统统付之东流。岩壁题字:“吴中第一泉”。
居茶室我懒得再动,无意注意了周围三张桌子的游人。
一张桌子是两个男青年,他们别“武汉大学”校徽,都戴眼镜,举止稳重,看来是一对好朋友,暑期结伴同游。每人一杯茶,在谈论什么。
另一张桌一家三口,夫妻都40岁左右,男人白色短袖衫,深灰色西装短裤,瘦瘦的,女人也瘦,白底蓝花连衣裙,淡雅素净,看样子都是知识分子。两人都把话题落在孩子身上,提醒那七、八岁的小男孩别忘了在家写的保证书。他们自带了熟食,但我只见到小男孩吃包子,他们自己未吃。夫妻俩各一杯绿茶,孩子喝红茶,处理得很有分寸。
我前面的一张桌子四个小青年,男女各二,估计是中学生,两两互为情人。喝茶、翘腿、吃瓜子,壳子吐了一地,笑得前俯后仰,吵得声震茶舍。
一会又来了七、八个小伙子,穿背心,热汗直流,边进茶室边用毛巾当扇子扇。大概也是中学生,相约一同游玩。我想,还是江南的学生幸福。
站在白去晶舍的阳台上可以看到山脚下范氏祠堂。范仲淹,江苏吴县人。少年时读《岳阳楼记》就知道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想不到今日得以瞻仰范氏祠堂。哎呀,旅游真有意思,能将书本成真,少年时的梦都能实现。我急步下山,只见依山势而筑的五进楼阁,重重叠叠,并无实物,多是对人物的介绍,略苍白一些。见到“高义园”的石坊,这大概是某位皇帝为佳赏范氏美德而修建的吧。石坊古旧,歪歪斜斜,附近杂草丛生,前面的湖面也只有个摇摇晃晃的九曲桥。这么一个名胜古迹当快些抢修才好。
自天平山返苏州市区,正是中午1点钟。不管烈日如何暴晒,也得骑车,下午还得游几处园林呢!
至市区,最靠近的是沧浪亭,此为宋代园林之版本,谈不上精致。稍作游玩,不久即去网师园。
早就听说,运往美国纽约的中国古典庭园“明轩”就是以网师园中殿春移为蓝本制作的。可见网师园为中国古典庭园的范本。
我先到主园“竹外一枝轩”。恰巧有一位老师于西侧给几十名学生讲课。我便临时充当起他的学生,站在曲桥上边听边记。
他说,苏州见到的是假山假水,人们不出城廓而得山水。凡山仰角只有十几度,没有四十五度的。艺术家们都在精巧上做文章,力求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移步换景。他详细讲解了“竹外一枝轩”里的四个景子:一春景,对面,“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戏水;二夏景,南边,有洗冠帽的水阁;三秋景,此处,风到月来亭,亭上没有脊,黄瓜形,秋风吹落黄叶,便于打扫;四冬景,对雪吟诗。这位老师还说了晨景和晚景:一早来到“竹外一枝轩”散步,空气新鲜,百鸟啭鸣,别具一番情致;晚间宫灯齐明,在水中拖出长长的倒影,在亭中跳舞、唱戏、说书,甚是有趣。
几经辗转我随他们进入网师园最深处的一个院子“潭西渔隐”,真是“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明轩”的蓝本就在这里。老师领我们观看园内的主要建筑北侧的两层楼阁“殿春移”,他说:“‘殿’本为‘垫’。园中植芍药花,在春末开,是来垫春的。这座楼阁旧时主人专门用来接待至亲好友,一般会客只在外院,你看建筑考究,雕工精细。”老师又指向殿春移里侧的一间平房说:“那是主人的小姐读书的闺房。”我抬头仰望西侧的高墙,想起张生跳粉墙的故事,要是在这里不跌断腿才怪呢,可见冲破封建羁绊的爱情之神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也许,这里也有一段故事呢!
老师把我们领向院西侧紧靠院墙的半亭半山,他说:“这个假山也只有一半,叫‘靠壁假山’。亭建半亭,山建半山,知道为什么吗?为了使有限的空间内容丰富多彩。”在南院有一水池,据老师说,这里本没有池,重建时觉得院中光有山不行,还要有水才好。在挖掘中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击之铮琮有声,就是现在放在亭中的那一块。我看那石头奇形怪状,似非人间所有。
又换了一位老师讲课。看看天色已晚,我还有点事办,只得匆匆离去了。
办好了事,天尚未全黑,我回到乐群旅社。与我同时,有一对情侣提了行李进门。女子瘦,皮肤白净,体段苗条,戴眼镜,象牙白短袖衫,赤豆沙裙子;男子生得健壮,皮肤黝黑,个子稍矮,戴一付度数更深的近视眼镜。我估计他们都是大学生,大概也是来旅游的。果然,他们在办理住宿手续时掏出学生证。我觉得从外表上看,男子配女子逊色一点,但从言谈举止上看,男子一定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和良好的成绩而赢得了女方的爱情。
我到了房间一会,服务员领那位男子认了床,就在我上铺。那位女子一直在门外站着,怯于进门。男子行李一放,就随服务员去隔壁的女室了。好久都没有见他来。很晚了,他才来男室,并不打开自己的行李,而在邻铺边一会儿坐,一会儿站,心神不宁的样子,继而又出去。真个心惶惶,意乱乱,一刻也不能分。我是过来之人,深有感触。有谁给定了框框,女子不能进男室?有谁给你们限定,一晚只能接触几次?月老牵红线,是没有人责备人间姻缘的。
我进入梦乡了,也不知那男子是何时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