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的我骑自行车旅游(六)

标签:
旅游 |
42年前,一九八三年,我33岁,在暑假里骑自行车从姜堰出发,过长江,旅游江南大地。顶烈日,火中行,路漫漫,雨中淋,登惠山,逛名园,览胜景,进溶洞,临险境,遇奇事,历9天。42年后的今天,翻开当年的日记,不但有游程,还记有当年的社会环境,拍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2元1角钱,而住一宿旅社只有9角钱,那一对恋人,今日不知在何方?纸上笔墨,往事回味,思绪万端,感慨尤深。没有当年旅游的勇气和走出去的眼光,也就没有今天的我旅游祖国三分之二的省市和亚欧10个国家的阅历和见闻,以及因此形成的新的世界观。
早晨,又下雨。待雨停后骑车去虎丘。
沿人民路直向北,然后左拐,经市中东路向西,辗转几条街,再经留园,到达虎丘路。沿虎丘路到底便是虎丘胜迹了。
据《江苏山水胜迹》记载:“虎丘原名海涌山。”“地质和考古资料分析,在上万年以前,在苏州古城尚未出现的时候,这里曾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大约距今六、七千年积沙成滩,大海东去,沧海变桑田,那时埋没在沧海波涛之下,只有30米高的一座小山,就像一座宝山从海里涌出,所以人们称它为海涌山。春秋时,吴王夫差将他父亲阖闾葬在这里。传说葬后三日,曾有‘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从此便有虎丘山的名称。”
由大门入,踏级而上,见二山门,仰头见山门的正梁是用两根粗圆木头接起来的,粗心的人不易发现。这山门又叫“断梁殿”。据载为700年前元代匠人的杰作。过二山门,步步登高,道两旁古迹甚多,憨憨水、试剑石、枕头石、真娘墓。每一古迹都有一段故事。试剑石传说是春秋时代的事,一把剑能否把那么大一块石头劈开,我有几分怀疑。真娘墓确有其人,她是唐代名妓,擅长歌舞,立志不受辱,不屈而死,与杭州苏小小齐名。
继续上登,便见一极为平坦大有数亩的“千人石”。相传吴王墓造好后,曾以饮酒看鹤舞为名,将一千多名工匠骗到这块巨石上杀尽灭口。石呈暗红色,使人想起斑斑血迹,其实是花岗岩构造。千人石左侧有冷香阁,冷香阁北有“天下第三泉”。此泉为井口直径1丈多的大石井,上建亭台,我登台下视,只见石缝泉流,涓涓有声,可惜游客多在下方池边濯足,污染了一池好水。如果像无锡二泉那样爱惜三泉,再有相关建筑该多好!(天下第一泉在镇江)千人石右侧有荷花池,池水清清,荷花盛开,水中多冒尖的石头,名“点头石”,相传晋代名人生公在此讲经,顽石点头。
立千人石北望见虎丘剑池和虎丘塔。“虎丘剑池”4字镌刻于正北一石壁之上,字径2尺有余,极为醒目。据说这4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迹。我时而近前,时而退后,认真赏析,“剑池”二字更见颜骨,笔笔运动真功,苍劲有力,似钢涛铁浇。狭长的剑池就藏在左侧“别有洞天”的圆门里。池宽一、二丈,长八、九丈,如长剑,两侧山崖高出水面数丈,陡峭如削,藤蔓垂挂。池水深不可测,崖壁高不可攀,光线幽然暗淡,似有神秘之感。我立池边,目光在那石壁上找寻一块最为神秘的石头,这就是2400年多前吴王阖闾墓的墓门,也是藏3000宝剑的地方。据介据1955年整修虎丘时,曾将池水抽干,在剑池北端,正是虎丘塔的方位,发现了一个石洞。洞可容1人通过,洞深处宽敞起来,可容3人走,尽头有3块加过人工的石头筑成的一道石墙,挡住了去路。如果扒去这个石墙就可以见到千百年来困惑人们的阖闾墓的迷底了。可惜,挖得两千多年的洞穴,上面一千多年的古塔也就不保了,挖掘工程不得不停止。这一介绍使传说增加了真实性,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大的疑团,扒去石门后到底是什么?永远的疑团,也就有了永远的魅力。雾朦朦比清白白好。
沿剑池东侧石级盘旋而上,经池上小桥来到西北面的虎丘塔下。据载该塔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迄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它比锡山上的龙光塔要早500年。我在塔前亭中观察(塔因整修,有围墙阻隔,不能靠前,更不得登塔),真切地看到它的古老痕迹。塔身灰红色和白色相间的图案已经剥落,可见其一小块一小块的方砖。下层的一些砖块经不住千年风雨的侵蚀,外层剥落,可见粉末状的砖灰。塔的建筑结构也很奇特,塔高7层,平面八角形,并无翘檐,由下而上逐渐收缩,但中间部分却有微微鼓突的曲线,可见古人独具匠心。每层高度不一,第6层反比第5层高。塔身已向东倾斜,据载塔顶部中心点偏离垂直线2。3米。虎丘塔不仅古老而且雄伟,高达54米,也就是说比一座15层的楼房还要高。
由虎丘塔往回走,再经剑池上的小桥,向东便见“五十三参”(即为53个台阶)。五十三参再向东一点便是勾践洞。据历史记载,春秋后期,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作为人质赴吴,吴王在阖闾墓侧筑一室囚禁勾践夫妻,去其衣冠,使其蓬头垢面,“卧薪尝胆”典故由此而来。我入洞探视,阴暗潮湿,转一个九十度的弯,里面有1丈来深,非人所能生存之地。
虎丘古迹太多,几乎到了每走一步,每触一物都有一个故事的地步。这里既是旅游胜地,也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云:“到苏州而不游虎丘山,乃是憾事。”此话极有道理。
于西园看过五百罗汉像,便骑车前往留园,路很近。
留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初名涵碧山庄。清光绪年间重建,更名留园。我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到清朝已经十分精湛。而留园又为清朝园林的代表作。
入园,我运用习惯的游览方式,先将园内大致走了一下,明其结构。留园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厅、堂、轩、斋建筑为主,西部和北部具有田园风味。
中部有一处水中亭台,叫“小蓬莱”。我在此坐了,以求得一种意境。下视水面,不过三、四亩,荷叶这里一簇那里一簇,相挤而翘,荷花盛开,点染其间,红红的鲤鱼时隐时现,摇头而来,摆尾而去。视线放远,池心色亮,倒映蓝天白云;池边色暗,倒映树木山石。环顾四周,假山时高时低,低者贴水,高者兀立,一时又浸入池中,大有悬崖深渊之险。林木多植山石中,粗者如柱,枝叶盖池一角,细者如指,红花点点。鸟雀奏鸣,婉转悠然。山路曲折,欲上又下,上至山巅,下临池水。山石中亭台楼阁相间,檐角半隐,廊柱半明。游客路径上走,山石中攀,树荫下行,水边玩花,桥下折枝,上面一个游人,下面一个倒影,上上下下,几多层次。人也是花,你看何待艳丽的服饰,何等勃勃的游兴,多彩的女帽,各色的裙裾,这里整个儿就是一个立体的天女散花。
我被美所包围,被美所陶醉。仰靠亭中红柱,微闭双目,眼前又出现无锡鼋头渚“太湖佳绝处”,两处皆美,但各显特色,鼋头渚是自然风光,真山真水,气势大,这里是假山假水,玲珑剔透。人格化的风景全靠人的设计,知识、修养、灵感、睿智、工艺等。一个民族的素质从这里也能得到体现。
我又向留园东部走去。进入五峰仙馆,只见厅堂建筑富丽堂皇,桌椅茶几红漆发亮,门窗廊柱雕刻精细,宫灯字画宛如当年。由揖峰轩经一幽深廊道,便见更高一筹的古典建筑林泉耆硕之馆。留园的摄影部就设在此处。游客一时如云。这里的家具什物木质细腻,雕工纯熟,线条分明,又平滑如砥,光亮如镜。摆设错落有致,各各得体。我试图挪动一张木椅,却重如千斤,丝纹不动。敲之,笃笃有声,硬如铁板。一位游客告诉我,这些家具都是楠木的。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留园里的楠木厅!如果说我刚进入留园东部见到的五峰仙馆是《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潇湘馆,那么林泉耆硕之馆就是怡红院了。馆前有一宽大的庭院,院中一水池,池中一小岛,岛中一山石,石中有字“冠云峰”。好一个“冠云峰”,高过三丈,实为罕见的太湖石。
赏过两处景中精华,仿佛吃了鱼翅海参,该去游览一下西部、北部的田园山色,品尝一下小米高梁了。游历其间观赏高耸的树木,大大的石块,喳喳叫的喜雀,拂拂的来风,有的是粗犷,有的是豪迈。
出留园经上塘河上一座大桥,沿枫桥路直骑车,便至城外寒山寺。
幼年读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想什么时候登临“寒山”,到寺院一游。在我的想象中那里一定有一座山。一睹便知,根本没有山,而是平地砌的一座寺院,“寒山”是一位和尚的名字。因唐朝贞观年间,高僧寒山与拾得来此修行而得名。我觉得自己可笑之至,望文生义,靠想当然来理解,竟错了多年。对古诗文须进行考证,乃至实地考察,方能得其真谛。
寒山寺比西园寺、扬州大明寺算不上大,或者说差得远,其名声远播全在那口钟上,然需购票上楼,我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