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精细的网里,共同的因素反映着否定——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2025-08-18 14:11:26)
标签:
文化 |
命题借助于逻辑脚手架来构建世界,维特根斯坦把这脚手架比成“一张无比精细的网”。
他说:“若‘p’为假,则‘-p’为真。因而,在真命题‘-p’中,‘p’是一个假命题。”比如,“所有蘑菇都是能吃的。”这个命题是假的,那么与之相对的否定命题,“有的蘑菇不能吃”,就是真命题。
他又说:“但是在‘-p’中起否定作用的并不是‘-’,而是这个记号系统中所有否定p的记号共有的东西。”比如,有的大米也不能吃,有的水也不能喝。为什么“不能吃”、“不能喝”?它们被否定的系统中有一个共有的东西,那就是“毒”。真命题如下: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吃,有毒的蘑菇不能吃,有毒的大米也不能吃,有毒的水更不能喝。
逻辑这一张无比精细的网,帮我们理清了不能吃不能喝的共有的因素:毒。“毒”这个共同的因素反映着否定。
我们这个世界上许多事实都证明着这个逻辑道理:
例如:改革开放后,我们否定了在过去三十年里的许多东西。为1957年被划定成右派的绝大多数人平反,解散了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否定了文革,为各种冤假错案平反昭雪,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干部恢复名誉,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改革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
那么,前三十年许多东西为什么要否定,这些共同的东西本质是什么?两个字“极左”。
“极左”这个共同的因素反映着被否定。
还以“不能吃有毒的东西”为例,构建一条p的命题的规则,“变了质的腐败了的牛奶不能喝”,“发了霉的出了芽的土豆不能吃”,进一步发展为从p到q的命题规则,“转基因的食品不能吃”,“电饭煲内胆涂层剥落了的不能用”。仍然遵循:“吃健康食品”的宗旨。
关于改革开放,重新构建一条p的命题规则,并由p到q的不断发展,比如现在提出“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强调促进内外贸易一体化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所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都是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方针。
“肯定命题必须以否定命题的存在为前提,反之亦然。”这是一张环环相扣的精细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