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借助一种逻辑脚手架来构造一个世界”(一)——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2025-08-15 10:26:10)
标签:
文化 |
对“命题”的解释:在逻辑学、数学和哲学中,指能够明确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对“命题”有众多的论述,最有结论性的一句话是:“命题借助一种逻辑脚手架来构造一个世界。”
(1)“命题必须完全地描述实在。”
“命题是对事态的描述。”
“命题的总体即是语言。”
我曾旅游过国内外的许多地方,写有大量的游记,现在翻开来看,基本上都是陈述句,可以说每一段都是对实在的描述。如游览浙江南浔的藏书楼,我是这样写的:
“看到嘉业藏书楼,历史人物刘镛再现了。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小莲庄的主人刘镛的孙子,于1920到1924年建造了藏书楼,原有书60万册,1951年刘承干将余下的11万册全部捐献给了浙江图书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万绿丛中的一幢楼房,已没有藏书了,然而它的意义重大。古南浔农业商业的发达,有文化相伴,才能行稳致远。所谓‘书香门第春常在’,是有道理的。我在藏书楼前留影。园内有假山、亭台、荷池,及露天餐桌,环境很好。”
“命题对实在的描述必须达到二者取一:是或者否。”
有人说,刘承干当年的藏书是30万册。在60万和30万之间,景区介绍人没有模棱两可,而是确定60万。这就符合了二者取一的逻辑。“命题不能表达逻辑形式:后者反映在命题之中。”难道在文字中要写“我是二取一”吗?“自行反映在语言中的东西,语言不能表达。”但命题已经“显示实在的逻辑形式”了。
(2)“如果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它们的结构显示这一点:如果一个从另一个推导出来,也由其结构显示出来。如此等等。”
营业员向顾客介绍两种形式一样的空调:“这一台空调2000元,那一台空调3000元。”如果仅仅这样说,两个命题就矛盾了,应说明那一台3000元的空调,是在前一种空调基础上对结构改进了的“节能空调”。
(3)“命题‘P’和‘-P’具有相反的意义,但是和它们相对应的是同一个实在。”
对历史上重大事件往往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比如对有69年历史的苏联的看法,有人肯定,“开创了社会主义的先河”、“苏联的产值跃居世界第二”、“苏联对打败法西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成功对抗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了巨大作用”;有人否定,“斯大林是杀人恶魔”、“苏联没有民主只有独裁”、“苏联的体制产生了一个高居于人民之上的腐败集团”、“苏联的社会主义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不管怎么说,两者都是对应的同一个事实,就是69年苏联实际存在的历史。
逻辑哲学并没有就此为止,维特根斯坦下面还有话:
“但是为了能够说出一个点是黑的或者白的,我必须首先知道一个点在什么情况下称为黑的和在什么情况下称为白的:为了能够说‘P’为真(或者为假),我必须规定在何种情况下我称‘P’为真,并由此而规定这命题的意义。”肯定苏联与否定苏联,都与“什么情况下”有关。肯定69年苏联历史,那是在苏联时期;否定69年历史,那是在苏联解体以后。但现在又有人重新评价69年历史。“所肯定的东西正好就是命题的意义,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否定。”
(4)强调内部属性的重要性。
“一个属性,如果不能设想它的对象不具有它,它就是一个内部属性。”换句话说:一个属性,如果它的对象具有它,它就是一个内部属性。维特根斯坦接着说:“(因此,这个蓝色同那个蓝色处在浅些和深些的内部关系中。这两个对象不处在这种关系中是不可设想的。)”
刚好,我最近网购了一个浅蓝的玛瑙和一个深蓝的玛瑙,正因为它们同处于蓝色的内部属性的关系中,浅的30元,深的25元。如果,我买的一个是玛瑙,另一个是铜球,那就不便从内部属性比较中得到它们报价的合理性。
“(在这里,‘对象’一词的变化不定的用法和‘属性’‘关系’这两个词的变化不定的用法是一致的。)”
上述的两个对象即两个玛瑙,变化不定即它们的内部关系浅蓝和深蓝。对象可以变化,同步的内部关系也可以变化。
“一个可能情况的某个内部属性的存在,不是用命题来表达,而是在表述这个情况的命题中,通过该命题的内部属性自己表达出来。”维特根基坦强调揭示事物内部属性的重要性,这,同样属于逻辑哲学的范畴。
(5)“数列不是按照外部关系,而是按照内部关系依次序排列的。”
例如:3,6,9,12……
上题的内部关系,等差为3.
(6)维特根斯坦说:“命题系列也是如此:”
“aRb”(笔者注:R表示“和”。)
“(ヨx):aRx:xRb”(笔者注:ヨ,表示至少存在一个x满足此条件。)
“(ヨx,y):aRx:xRy:yRb”(笔者注:ヨ,表示至少存在一个x或y满足此条件。)
“如果b和a处于上述内部关系之一,b是a的一个后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