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和哲学思考——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025-07-25 09:49:22)
标签:
文化 |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第五章“建议与格言”中说:“从目前为止的考察出发,我们还可以把生活比作一幅刺绣作品:处于人生前半段的人看到的是刺绣品的正面,而处于人生后半段的人看到的则是刺绣品的背面。它的背面并不美丽,但却能教会我们很多,让我们清楚明白地看到针线的痕迹。”
这段话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没有什么可指责的,问题在下面一段:
“青年时期的我们之所以能在生活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喜悦,对生活充满勇气,是因为当时的我们正在走上坡路,眼前只能看到不断攀升的顶峰,而看不到死亡的终点——因为死亡的终点在山的另一边。只有走过了山顶,我们才亲眼见到死亡,在此之前,死亡只是存在于别人口中的抽象概念。到达山顶之后,我们的生命活力就开始不可避免地衰减,生活的勇气也相应减弱。沉郁的表情驱散了年少轻狂时睥睨万物的神态,在我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青春年少时,无论别人怎么警示,我们都会认为生命永无尽头,因而随意挥霍时光。随着年齿增长,我们就越明白时间的宝贵。及至晚年,我们就更会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一步步走向绞刑架的死刑囚犯。”
叔本华把人生比喻成登山,没错,他错在没有看到,登上顶峰后,山另一边的风景也很美。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绝大多数人退休后的生活都很幸福。他们兴致勃勃地组团欣赏山那一边的风景,登黄山、游泰山、览华山,穿越张家界的天门洞,爬上黑龙江的老黑山,披着大衣踏上吉林的长白山,来到风景如画的九寨沟和黄龙。他们看过了洛阳的龙门石窟,又欣赏大同的云冈石窟。他们走过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又徜徉上海南京东路的步行街,再逛北京的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他们把黄果树的瀑布与黄河壶口瀑布比较出不同的类型,把云南的石林和湖北恩施梭布垭石林比较出不同的年代。他们游览过江南古镇,又游云南的大理、丽江古镇,再游湖南的凤凰城、安徽的宏村、山西的平遥古城。他们跨长江、过黄河,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边上吹着海风,捡贝壳。他们渡过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又来到台湾的101大楼,还有澳门的大三八牌坊。他们从国内游到国外,日本东京繁华的银座、大坂古城,泰国的大皇宫、普吉岛,俄罗斯的莫斯科红场、圣彼得堡的冬宫,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卢恩湖,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佛罗伦萨的百花大教堂,德国的新天鹅堡,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他们在职时,没有时间旅游,退休后把书本上看到的兑现了。真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有不少老年人进老年大学,学书画、音乐,有的还成为美术家协会或音乐家协会的一员。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进取不停步。
中国还有一个庞大的跳广场舞的大妈群体,也都是退休之人。她们活力满满,过得有滋有味,生活好着呢!
叔本华另有一句非常好的论述:“青年时期是创作诗歌的好时期,而老年时期是进行哲学思考的好时机。”人的老年,不能尽是游玩,也不止于学学书画,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回顾一生走过的路,顺利的、非顺利的,用自己丰富的阅历,包括游历,再联系一生读过的书,包括正统的和非正统的、古典的和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进行综合哲学思考,自成篇章,对后代会有很好的警示和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