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最丑陋的一页“骑士名誉”——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025-07-04 09:57:18)
标签:
文化 |
何为“骑士”?原指欧洲中世纪时受过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个社会阶层。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第四章“人的表象”中写道:骑士名誉“完全区别于普遍存在的各种名誉的。关于这种荣誉,希腊人和罗马人没有一点概念,中国人、印度人和穆斯林对它也几乎是一无所知。这种名誉最初产生在中世纪,并只在信奉基督教的欧洲国家扎根扩散。并且,这种名誉只针对一小部分人,即社会中的上等阶层的人和极力效仿上等阶层的人。”叔本华认为:骑士名誉并不是通过赢得他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而获得的,而是通过强迫和控制他人的言语表达来获得的。只要有人对他故意中伤,他就随时有可能失去名誉。骑士们往往为了名誉,就要到法庭上打官司。如果双方争执不下,双方的命运就交给上帝,通过决斗的方式来解决争端。甚至于有的骑士名誉受到诽谤,不通过法庭,直接用血醒的方式进行复仇,用置对方于死地的方式来挽回自己的荣誉。
所谓把命运“交给上帝来裁决”,其实是一句假话。实质上是比谁的拳头大,奉行弱肉强食的原则。假如对手没有自我防卫的技能,那么就是我方杀死对方的一个机会。现实中的决斗,暴力和心计是同时发挥作用的。在决斗过程中,我方固然是想杀死对方,但对方也一门心思地想置我于死地,好像双方互不亏欠。但,当我方向对方发起挑战的时候,就已经把对方置于不得不防卫的境地中了。这种迫使对方不得不陷入自我防卫境地中的做法,其实不过是决斗挑起方为谋杀对方寻找的一个借口而已。就是这些所谓的决斗准则,把决斗双方,至少其中一方,强行拖到了这血腥的私设法庭上来。
在西方近代史上,我们都知道俄国的伟大诗人普希金1837年就是在血腥的决斗中而死去的;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莱蒙托夫1841年也因决斗而死亡,年仅27岁;美国开国元勋、宪法的起草者汉密尔顿与副总统伯尔1804年展开决斗,汉密尔顿在决斗中死亡;英国贵族威灵顿与哈顿1829年也曾决斗,因双方枪法不准,都未造成伤亡,但引发政治争议;法国数学家伽罗瓦1832年在一场因爱而生的决斗中死亡,年仅21岁;意大利诗人卡瓦洛蒂1868年在罗马与《威尼斯报》编辑马科拉决斗时身亡。
……
“骑士名誉”在中国没有市场。中国人奉行儒家思想,崇尚“克己复礼为仁”、“和而不同”,与西方完全不一样。
现在,西方社会因决斗而死亡的事例差不多绝迹了,但“骑士名誉”的影响力还大大存在,并且扩大到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了所谓的“自由、民主”的名誉,不顾人民的死活,在另有国家送钱送枪送子弹的情况下,明知打不赢还要打,把几万、几十万人送上前线,死亡的人数是当年因决斗而死亡人数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