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文化差距中汲取有益的东西——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025-07-02 16:40:15)
标签:
文化 |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人生的智慧》的第三章“论人的财富”中写道:“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经历过贫困的人是不怎么害怕贫穷的,因而会在富有之后比那些只是听说过贫困的人更加倾向于挥霍。”接下去他解释道,这些人“包括那些机缘巧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交了好运的人,或者由于具备了某些天赋(无论是什么天赋都行)而迅速从贫困中脱离走向富裕生活的人。”简言之,亲身经历由贫到富的人,对于钱财的态度是“挥霍”。
那么“只是听说过贫困的人”是指哪些人呢?作者说:“那些出身于富贵家庭的人把财富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要程度堪比空气(笔者注:人要靠空气进行呼吸,一时一刻不可缺少。)因此,他们会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有条不紊、小心谨慎、勤俭节约地保护自己的财产。”“这些人更注意未来的发展。”
我们不用怀疑,作者说的是西方真实的情况。
作者进一步说:“出身贫寒的女子往往会比带有丰厚嫁妆来到夫家的女子更为苛刻挑剔、贪得无厌,也更加奢侈浪费、挥霍无度。通常地说,与贫寒女子相比,出身富贵家庭的女子不仅拥有钱财,也具备更多保护财产的热情,而这种的热情是源自遗传的。”
这同样是作者反映的西方社会的真实情况。
在这里,我只能说,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太大了。在旧中国,往往用“纨绔子弟”的专有名词来形容那些富家子弟,也就是不知道财富来之不易,只知道挥霍无度的人。这些纨绔子弟的结局往往是倾家荡产,落得个靠乞讨才能活下去的下场。相反穷人家的孩子,勤俭节约。
中西方的文化何以差距如此之大?这自然是由于国情决定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朝代不断地更迭,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动乱的社会中,富贵往往是不释手段得来的,根本谈不上文化层次和“注重未来的发展”。而西方社会自从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几百年间,社会相对稳定,重要的是形成了文化层次较高的中产阶级。叔本华所说的富贵家庭,应该就是指的文化层次较高的中产阶级家庭。
然而,今天中国社会的走向,中产阶级正在形成和壮大,是否也应该从西方走过的道路中汲取一些东西呢?比如珍惜和保护好财富、“注重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