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讨拿破仑——读拜伦诗《拿破仑颂》
(2025-06-05 05:46:30)
标签:
文化 |
拜伦诗《拿破仑颂》并非歌颂拿破仑,而是竭尽全力的声讨拿破仑。
我们都知道:拿破仑1799年“雾月政变”上台,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同年颁布《法典》。这部《法典》保卫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成为欧洲各国的立法规范。拿破仑发动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1815年滑铁卢战役,法军对英荷联军及普鲁士军队作战,拿破仑惨败后被流放到英国的圣赫勒拿岛上,直至1821年去世。历史上对拿破仑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有肯定,也有否定;但是在拜伦的《拿破仑颂》里只有否定。然而,从文学角度上看,本诗还是有好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完了,但昨天还是一个国君!并且有多少君王协助你争战;而现在,你成了不屑一顾的人,你还活着,却又如此卑贱!这可就是那高踞万邦的王,曾把敌人的骸骨铺满大地,他居然这样苟延残喘。……呵,没有人、也没有魔鬼跌得这样深!”
什么“卑贱”“苟延殘喘”,在拜伦的眼里,拿破仑连“魔鬼”也不如。
“你这个毒心汉!为什么要蹂躏那俯首屈膝的你的同种?……对于崇奉你的人们,你唯一的馈赠只是坟墓。只有等你覆没了,人们才看出原来勃勃的野心比渺小还不如!”
在拜伦的眼里,拿破仑残酷无比,对同种是“蹂躏”,对崇奉的人,馈赠的是“坟墓”。结论,有着“勃勃野心”的拿破仑比不上一个“渺小”的寻常人。
“多谢这一课——深奥的哲理白白给人们不断的教训,对于后世的将军,这个事实比哲理的告诫更发人深省。……一座军刀统治的玲珑宝塔,外貌是青铜,脚基是泥沙。”进一步把拿破仑的所为提高到哲理上来分析,说白了,武力统治外强中干,终究要跨台。
“个人的胜算,虚名的传扬,斗争中的兴奋和狂喜——震撼大地的胜利的喧嚷,形成了你的生命的呼吸;那刀剑,那王笏,和那统治,仿佛人生来只该俯仰权势,一切建立了你的声誉——一切都完了!阴暗的魔王!你的回忆该充满怎样的疯狂。”作者把拿破仑一生追求胜算、虚名,斗争得来“狂喜”,胜利得来“喧嚷”,形容成他“生命的呼吸”,最后用一个字概括,“完”了。称其为“阴暗的魔王”。为什么“魔王”前面还要加“阴暗”,因为在他们追求权势时总是打着飘亮的旗号,而内心阴暗无比。
“那扫荡一切的,自落得悲凄!那所向披靡的终于被击倒!那一向判决别人命运的现在为了自己的命运讨饶!”这既是讲事实,又是在讲哲理,事情发展极限总是走向自己的反面,用中国语言,叫“物极必反”。对拿破仑歇尽讽刺!
“古时候,那劈裂橡树的人并没有想到树干的反击:他被夹于他所伐的树身,四周环顾——只有他自己。你呵,在你威力鼎盛之时,终于作下了同样愚蠢的事,但你遇到更坏的运气:他倒下,作了林中野兽的食品,而你却必须啃噬自己的心。”古希腊有勇士米罗,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六次获奖,力大无比,却被橡树夹死。拜伦用此人来比拿破仑,用中国文学的写作方法,也称“用典”,既扩大了本诗的容量,又能用通俗的方法说明问题。
作者还用几个人来比:如用罗马人苏拉来比,此人在放肆之后,隐退乡里,被人们轻轻放过;西班牙的统治者查理五世,不再为权力的欲望所鼓舞,到密室里修行念珠,晚年不算虚度。
接下去又对拿破仑继续声讨:
“你辞却了统帅未免太晚,你执迷不悟使你不肯放手。既然你是一个恶煞凶神,又怎能不令我们伤心。看到你,我们的心是这么发抖,当我们想到上帝美好的世界曾被如此卑微的东西所蹂躏。”后一句是倒装句,把心“发抖”的原因放在后面说。这在拜伦的诗里经常这样,也许是为了原作韵律的缘故。
“你邪恶的事业是血写……”
“呵,死亡!对于死去的人,你的尽度同样的公道。”
“奥地利悲哀的花朵,呵,你的帝室的新娘,她的心怎样承受这痛苦的一刻?”
“快去到你沉郁的海岛,你可以望着那一片海波;你可以对着那个国度微笑——因为它没有被你统治过!”
……
最后,作者吐露对华盛顿的赞美。
本诗对拿破仑的声讨击中要害,遍及其一生所为,并提高到理论分析,又用典,用比,既有深度,又扩大容量,更具普及性,结尾还树立一个榜样人物,作为本诗“立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