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探究论”——读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笔记之三十三
(2025-03-01 13:18:05)
标签:
文化 |
《西方哲学史》卷三第二篇第三十章“杜威”。
作者伯特兰·罗素有个一贯的观点,本章再一次阐述:“按照大多数哲学家的理解,真理是稳定的,完美且永远不会改变;用宗教术语说,真理与神的思想是一致的,作为理性生物,我们可以与神共享那些思想。”
作者接着说,但是,公认的美国哲学界领袖杜威,对传统“真理”(神学)概念提出异议,并对“真理(神学)”概念进行批判。他在自己的学说中用“探究”代替“真理”,以此充当逻辑和认识论的基本概念。
在杜威看来,世界上时时刻刻都存在一个“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节。他没有把真理当作逻辑的本质,而是把“探究”当作逻辑的本质。他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指,通过有效控制或者指引,将一个不确定的情况转变成一个组成部分的特征和关系都很确定的情况,将原始情况中的元素转化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他进一步说,“探究关注的是如何将客观材料进行客观转变。”
在杜威看来,“真理”是要靠“探究”来定义,而不是用“真理”定义“探究”。他同意另一位哲学家皮尔斯的定义,“真理”是“注定要被所有调查者最终同意的意见”。
作者对杜威的理论作了这样的解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时令有机体满意,有时令它不满意,情况可以通过相互调节得到改善;如果使情况得到改善的改变,主要是有机体方面,这个过程就叫“探究”。例如,在作战期间,你关注的是改变外界环境,也就是敌军;但是在作战之前的侦察期,你主要关注的是调整己方兵力应对敌军的部署。开战之前的时期就是“探究”期。
杜威认为,信念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好的,一类是坏的。但是一个信念可能此时是好的,彼时就变成了坏的;不完美的理论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不完美的理论比这个理论的前身好,却比后来的理论差。一个信念是好是坏,取决于接受这个信念的有机体,在信念的刺激下做出的活动的结果,是令其满意还是不满意。因此,一个与过去的事件有关的信念,是好还是坏,不是根据该事件是否真的发生,而是该信念对未来造成的影响。
伯特兰·罗素认为,杜威的哲学是一种“权能哲学,与尼采的个人权能哲学不一样,他看重的是社会权能。和我们受到的限制力相比,我们掌控自然的能力给一些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在我看来,正是这种社会力量中的某些因素使那些人深受工具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的吸引”。“现代枝术并不完全有利,人类开始认为自己几乎可以和上帝比肩”。“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一股巨大的危险,一种可以被称为’极大不敬’的危险”。这种对权能的疯狂痴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危险”。
(本人按:杜威的“探究论”比威廉·詹姆斯对待宗教的态度更进一步,不是虚假的接受,而是“批判”。“真理要靠探究来定义”,也就是,信念,要接受未来实践的检验。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出现新的认知。探究,当然是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但知识不等于“永恒的真理”。中国人说,摸着石头过河,与时俱进。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新形势,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使得客观转变的重大成果。至于伯特兰·罗素说的“最大的危险”,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他生活在今天AI时代,就更看不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