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一个被作者伯特兰·罗素贬低的人物:拜伦——读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笔记之二十六

(2025-02-14 20:25:48)
标签:

文化

爱好文学的人对拜伦应该并不陌生,他生于1788——1824年,是19世纪初期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塑造的系列独特的“拜伦式英雄”,以其叛逆精神、内心矛盾和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深深烙印在文学史上。晚年的拜伦奔赴希腊,全力支持当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在前线染病,英年早逝。他的精神之光继续照耀后世,激励着无数向往自由、追求理想的心灵。他的诗句,“一滴墨水,可以唤起千百万人的思想”,“逆境是通向真理的第一条道路”,至今仍然是奋斗者的座右铭。

 

但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又受到伯特兰·罗素的贬低。

以下是《西方哲学史》卷三第二篇第二十三章“拜伦”中的论述:

 

拜伦在当时是叛逆贵族的典型代表。在拜伦身上呈现出对现实政治的批判,能找到两种形式,一是超大规模的自我主张,一是践行撒旦(邪恶的化身)主义。

拜伦由于羞怯而没有朋友,这导致他去爱情中寻找安慰,但是在他的潜意识里想要寻找的是一位母亲,而不是情人,因此除了奥古斯塔,所有人都让他感到失望。他真诚地爱着奥古斯塔,她作为姐姐给他提供了亲切的日常照顾。奥古斯塔的纯朴和乐于助人的好性格,给他提供了让他沉醉其中的自恋式的悔恨。他能感觉到,自己和邪恶的罪人一样,几乎可以跟撒旦相提并论。他作为加尔文教徒、贵族、反叛者的身份,全都得到了满足;因为他失去了世间唯一能唤起他伶爱柔情的人,他作为浪漫的情人,也通过心碎的方式获得了慰藉。

 

(本人按:伯特兰·罗素如此丑化拜伦和奥古斯塔的爱情,实在让人愤怒!)

 

拜伦在伦理学理论上,十分崇拜英雄。在百日战争期间,他公开表示,希望拿破仑胜利,他听到滑铁卢战败的消息时说:“我为此感到十分难过。”只有一次,他对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表达了不认可的情绪,那是在1814年,在他看来,自杀比退位更体面。

在德国,人们对拿破仑的感情更加分裂。民族主义、撒旦主义和英雄崇拜,作为拜伦的遗产,成了德意志复杂灵魂的一部分。

 

(本人按:作者把拿破仑与撒旦相持并论,拿破仑遭到作者的彻底否定。上面所说拜伦崇拜的“英雄”一词是反语。)

 

拜伦并不温和,而是像雷暴一样猛烈。他对卢梭的评价也适用于他自己,但是两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卢梭是软弱的,拜伦是狂热的;卢梭的胆怯显而易见,拜伦的懦弱隐于内心;卢梭赞扬各种纯朴的美德,拜伦赞扬所有强大的罪恶。

 

(本人按:作者把被自己贬低的两个浪漫主义人物进行比较,拜伦好像更甚一些,但被作者指责的两人内心的“胆怯”都差不多。)

 

必须承认,拜伦的浪漫主义只有一半的真诚。世人忽略了他巨大的绝望,以及对人类公然的蔑视。人们把拜伦当作一个神话人物,但和真实的他相比,他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显然更为重要。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尤其对于欧洲大陆来说,他极其重要。

 

(本人按:作者竟然要世人把拜伦当作“传说中的人物”,否认拜伦的肉体真实存在过,这等于杀人灭口。是的,作者已把拜伦当作撒旦一样的恶魔看待,把他虚化为一个传说人物,也就顺理成章了。)

(既否定卢梭,又否定拜伦,这与作者根深蒂固的天主教神学思想有很大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