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兰·罗素有意贬低卢梭——读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笔记之二十二
(2025-02-05 14:04:20)
标签:
文化 |
卢梭,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导师,一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雅客宾党人将卢梭的价值诉求整合为一种政治性的革命话语,提出彻底砸烂封建制度,实现主权在民的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卢梭的著作《社会契约论》成为《人权宣言》的源头。 《人权宣言》的许多原则,如人权、法治、自由、平等都是卢梭学说的延伸。
1791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决议,为卢梭塑像,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在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卷三第二篇第十九章“卢梭”中却被有意贬低。
以下是作者的观点:
卢梭不仅创立了“从人类情感推导人类之外的事实”这样一种思想体系,还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相反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
卢梭的神学思想,在《爱弥儿》中借牧师之口,有一段最明确、最正式的陈述:这位牧师称自己的教义为“自然宗教”,自然宗教不需要启示。当时卢梭所处的环境,以伏尔泰为代表的理性派,站在传统宗教的对立面,因此教会要把理性从教会中赶出去。卢梭当然是站在伏尔泰一边。
抛开卢梭虚构的“自然人”不谈,在实践中把对客观事实的信念建立在内心情感之上,存在两个无法让人认同的地方,一是,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种信念会是真实的;二是,由此产生的信念是私有的。人们接受这种新神学理论的唯一理由,就是能把自己沉溺在愉悦的美梦中。如果非要我在托马斯·阿奎那(中世纪最伟大的经院哲学家,天主教圣徒)和卢梭之间做出选择,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位圣徒(阿奎那)。
何为“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
卢梭在一七七二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他的政治学理论。他在第一章开篇名句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追求自由是卢梭思想的目标,实际上他真正看重的是平等,而为了确保平等,他愿意牺牲自由。
社会契约的作用在于,无论是谁,只要他不遵从集体意志,就要强迫他遵从。“这无异是说,他会被迫获得自由。”伽利略时代的集体意志,肯定是反哥白尼的;宗教裁判所强迫伽利略收回自己的言论时,他“被迫获得自由”了吗?难道犯罪分子被关进监狱,也是“被迫获得自由”了?黑格尔深受卢梭的影响,对“自由”一词的滥用也不加斟酌地采纳了,他把自由定义为服从警察的权力,或者类似的意思。
卢梭心中对集体意志的构想似乎是这样的:每个人的政治意见都受利己之心的支配,利己之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个人特有的,另一部分是社会全体成员共有的;如果公民没有互相讨价还价,他们的个人利益彼此南猿北辙,就会相互抵消;最后只留下一个结果,代表他们的共同利益,这个结果就是集体意志。
集体意志并不完全等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也不完全等同于全体公民的意志。我们似乎可以将它视作政治体的意志。
《社会契约论》中的大部分哲学思想,很适合黑格尔拿来为普鲁士的独裁统治做辩护。这本书在实践中的第一个成果是法国罗伯斯庇尔的掌权;俄国和德国(尤其是后者)的独裁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卢梭学说结出的成果。至于未来还能结出什么胜利果实(反语相讥),供奉给他的在天之灵,我就不去冒险预测了。
本人认为,《西方哲学史》的作者有根深蒂固的天主教神学思想,所以他反对卢梭的“自然人”及“自然宗教”;既然否定了卢梭的集体意志,作者却拿不出比卢梭的更好的办法,其反驳是无力的;法国、俄国、德国出现的独裁统治,只能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会一帆风顺,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并不能否定卢梭的自由、平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