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伯特兰·罗素多方贬低浪漫主义——读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笔记之二十一

(2025-02-03 14:12:00)
标签:

文化

《西方哲学史》卷三第二篇“从卢梭到现代”的首章,也是第十八章“浪漫主义运动”,作者伯特兰·罗素对十八世纪后半叶出现的浪漫主义运动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多方贬低。

浪漫主义运动最伟大的人物就是卢梭,作者说:“浪漫主义对规矩和传统的蔑视——开始是衣着和举止,小步舞曲和英雄双韵诗,然后是艺术和爱,最后发展至整个传统道德领域——就是从他(指卢梭)那里学来的。”

 

以下都是作者的观点:

浪漫主义运动的特征是用审美标准代替功利标准。他们赞赏强烈的热情,不管是哪种热情,也不管这种热情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后果。浪漫的爱情,其强烈程度赢得他们的赞许。

最强烈的热情大多具有破坏性——仇恨、不满和嫉妒,懊悔和绝望,骄纵的愤怒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暴怒,穷兵黩武的激情。他们不是追求无政府状态的反叛者,就是征服欲旺盛的暴君。

浪漫主义产生的原因,要从人类本性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处探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人类聚在一起生活,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独居的本能,因此需要借助宗教和道德来强化自利的力量。但是,为将来利益,放弃当下的满足,这个习惯让人厌烦,所以当热情被激发出来,社会行为方方面面的种种谨慎和约束,就变得令人难以忍受了。这时,抛开这些束缚的人,内在冲突因此终止,就能重新获得能量。这些人感觉到自身的力量,即便最后可能悲惨收场,但其间他们享受了天堂般的快乐。伟大的神秘主义者了解这种感觉,他们认为只靠践行平凡的美德,永远不可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无政府的反叛者觉得自己就是独往独来的神。

所谓真理和义务,代表的是我们对事物和世人的服从。

如果我们全都独居,无须劳动,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我们就能享受这种独立带来的狂喜;既然我们不能,那便只有疯子和独裁者才能享受到这份愉悦了。

从本质上讲,浪漫主义运动的目的在于,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是,一旦给以我为中心的热情解开束缚,再想让它服从社会的需要,就不那么容易了。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成功训服了“自我”,但是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种种原因,刺激了自我对教会的反抗,浪漫 主义运动把这种反抗带入道德领域。通过鼓励一个全新的、无法无天的自我,浪漫主义让社会协作变得不再可能,它的门徒面临一个抉择:是要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还是要专制统治。

人不再是独居动物,只要社会生活存在,自我实现(指浪漫主义)就不可能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