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庸”与“沉思”——读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笔记之七

(2024-12-18 21:33:16)
标签:

文化

       伯特兰·罗素在《西方哲学史》卷一第二篇第二十章“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特别提到“中庸”与“沉思”。

     书中写道:“现在,我们来看看亚里士多德著名的中庸之道。任何一种美德,都是两个极端的中庸。所有极端的都是不道德的。这一点可以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美德得到证明。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庸,大方是浪费和吝啬的中庸,自尊是自负和自卑的中庸,机敏是滑稽可笑和笨拙的中庸,稳重是羞怯和无耻的中庸。”

 

     真是不谋而合,中国儒家也具有相同的思想。而且,中庸思想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朱子说:“庸者,平常也。”程子云说:“不易之谓庸。”因其是一般人本来所行的,所以是平常。但又是人不可须臾离开的,所以是不易。朱子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恰好,就是所谓中。圣人将其行至于极至,就是说,将其行至恰好之点。恰好,也就是至善。《中庸》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意思是,中庸跟均国、辞爵、蹈刃这些难事相比,却是最难做到的。

《中庸》认为,完美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即达到极端高明的境界,同时保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少数上层人物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美德。从这个角度上说,又与中国的中庸不同。中国的中庸之道从圣人始,逐渐向下发展,成为大众化的美德,乃至于“人人皆可为尧舜”。如果,大家都能实现中庸之道完美的生活方式,那么天下就会另一种样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进一步提升了最完美德行的境界,就是“沉思”。沉思可以使人从容,而从容正是幸福的本质。对美德的实践只能带来次等的幸福,最高级别的幸福则是对理性的运用,因为理性最能代表人。人不可能完全陷入沉思,但是一个陷入沉思的人就相当于过上了神的生活。“超越其他一切幸福的神的活动,一定是沉思。”所有人类中,哲学家从事的活动与神最相似,因此也是最幸福、最美好的。

 

不过,《西方哲学史》的作者伯特兰·罗素对于亚里士多德关于中庸和沉思的阐述,有下列批评:“对于美德是两种极端中的中庸,这一说法,虽然也很巧妙成熟,但是不算成功,因为不适用理智的沉思,亚里士多德曾告诉我们,沉思是最好的活动。”

二元论者,有许多精到之处,但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不少矛盾。中国人在讲中庸之道时,就没有说还有个“神”的“沉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