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神学理论——读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六
(2024-12-17 17:34:29)
标签:
文化 |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是油画《雅典学院》上层台阶中间右侧的那位。在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的卷一第二篇第十九章“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神学理论。
“神学”,就是我们常说的“形而上学”的另一个称呼。
亚里士多德说,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实体:第一类包括植物和动物,是一种可感觉到且会消亡的;第二类包括天体,除了运动外,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第三类包括人类理性的灵魂,还包括神,不能被感知到也不会消亡。
关于世界最初起因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一切都是神开创的”。他的主要论据是,一定有某种存在,在最初催生了运动,这种存在本身一定是不动的,而且必须是永恒的、有实体的、真实的。
他对事物的起因进行过描述,起因有四类,分别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以雕刻塑像的人为例。雕像的质料因是大理石,形式因是要塑造的这座像的本质,动力因是凿子与大理石的接触,目的因是雕刻家心中构想的最终形态。
具体地说,什么是形式因?质料要凭借形式,才能成为某个明确的东西;什么是目的因?它是自身不动的推动者。它为变化提供了一个目标,这种变化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朝着与神相似的方向演化。
可感知的世界是不完美的,有诚实的人,有罪恶的人,有渴望实现的抱负,有不能实现的抱负;而神是永恒存在的,思想完美、永享幸福,不存在任何未实现的目标。这样一来,神就是所有活动的目的。改变就在于给质料以形式。涉及可感到的事物时,一定以质料为基础。唯独神,只有形式没有质料。世界不断朝着愈发形式化的方向演化,由此慢慢变得越来越像神。人类凭借着对神的爱,推动这个世界前进。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一书进一步阐述,身体与灵魂的结合,就像质料与形式的结合。灵魂是身体的目的因。
在这部书中,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和“心智”做了区别,他对心智的定位高于灵魂。心智具备的是更高级别的思考功能,心智与身体或感觉无关。因此,心智可以永恒存续。心智又可称为理性的灵魂。心智或理性的永存,并不代表一个独立的人可以永存,而是作为神的一部分永存。
人可以增加自己天性中神圣的成分,努力提升自己的神圣成分,这就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我们常说,古希腊群星灿灿,亚里士多德是一颗明亮而耀眼的星,他的成就超过了他的老师柏拉图,但由于受2300多年前科学技术的限制,今天看来许多见解不一定正确,但作为古希腊的杰出人才,已经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