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宗”的四个要点——读冯友兰《新原道》笔记之八

(2024-11-09 06:34:49)
标签:

文化

冯友兰《新原道》第八章,禅宗,有四个要点。

第一点:情滞而失得有主,无因则无果

冯友兰认为,禅宗的来源可以推到道生,道生与僧肇同时同学。道生著作今多不存。但与道生同时的慧远,有《明报应论》。

照慧远的说法,所谓报应,就是心的感召。心有所贪爱,则即有所滞。有滞者,则其作为即是有所为。“形结则彼我有封(物质形态固化,你我产生局限性),情滞则善恶有主。有封于彼我,则私其身而身不忘;有主于善恶,则恋其生而生不绝。……是故失得相推,祸福相袭。”

以上指一般人,那圣人呢?圣人应物,出于无心。所以虽应物而无所滞。无所滞,则虽似有为,实是无为,因而不受佛家所谓生死轮回中的因果律的支配。无因则无果。

本人认为,一般人,多指非出家人;而圣人,多指出家人,但也有非出家人。

 

第二点:涅槃与顿悟

道生的“顿悟成佛义”,见于谢灵运的《辩宗论》。

冯友兰认为,照谢灵运的说法,般若(圣智)是无知(不可以被认识的圣智)之知。涅槃(重生)与般若,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涅槃是得般若者的境界,般若是得涅槃者的智慧。顿悟是得般若,成佛是得涅槃。顿悟是一次完成的,而“不容阶级(不得分几次)”。

禅宗解释何为顿悟?明上座向六祖求法。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明上座父母生时面目来。明上座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父母未生明上座时,并无明上座,亦无对此人之境。令明上座还其父母未生时面目,就是人境俱夺。人境俱夺,与“无”同体,谓之默契。忽然默契,就是所谓“顿悟”。

冯友兰进一步解释说,悟与普通的所谓知识不同。普通所谓知识,有能知与所知的对立。悟,没有能悟与所悟的对立。因其无对象,可以说是无知(无法知道)。悟,是所谓无知之知。

今悟出的是什么,是以前所迷的。悟之所得,原来也不是得到什么东西。悟后所得,为“不疑之道”。在你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在你悟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本人认为,这是强调事物的客观性。客观存在的东西,以前主观认识不清,现在主观认识反映了客观。

 

第三点:批两种病,骑驴觅驴,骑驴不肯下

舒州《古尊宿语录》云:“只有二种病,一是骑驴觅驴,二是骑驴不肯下。你道骑却驴了,更觅驴……山僧向你道,不要觅,灵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驴病,狂心遂息。既识得驴了,骑了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山僧向你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大地是个驴,你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万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一事,名为道人,复有什么事?”

本人认为,上述两点,现今站在唯物主义立场,同样值得深思。

 

第四点:禅宗所谓圣人,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过水而脚不湿

禅宗的主要意思,说穿点破,实是明白简单。舒州云:“先师只道,参禅唤作金屎法。未会一似金,会了一似屎。”这句话的意思是,若说穿点破,也毫无奇特秘密。所以禅宗人常说:“如来有密语,迦叶(如来的弟子)不覆藏。”即是公开的秘密,人人都能做到。

自迷而悟,谓之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圣人的生活,也无异乎平常人的生活。圣人的境 界,就是所谓“人境俱不夺”的境界。心如虚空,不停留一物。在此等境界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百丈所引:“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洞山语录》云:“师与密师伯过水次,乃问曰:过水事作么生?伯曰:脚不湿。”过水而脚不湿,即做事而不沾滞于事,不为事所累。这是“无修之修”所得的成就。于修时,也是要念念不着于相,于相而无相。

本人认为,“脚不湿”也可用在唯物主义世界里,它同样是对高尚者的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