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房子的红砖艺术

标签:
旅游文化 |
再次到上海,首先要逛的当然是南京路。乘10号到到南京东路站下,时间还早,商店无一开门,倒不如把周边转一转。
位于汉口路200号是三一教堂,这座老房子的红砖建筑艺术吸引了我。它的最高处——钟楼锥形顶,完全是靠红砖砌上去的,突显哥特色建筑风格。教堂主体部分众多门窗上方都运用红砖建尖拱或圆拱。作为装饰,山墙人字顶的下方,用红砖的凹凸艺术建15个小拱,中间1个最高,左右向下依次各排7个。山墙正面用红砖构建好几个大大的同心圆,中间深陷下去的为白色6瓣花形。
继续步行,在四川中路与汉口路交叉处,在上海银行对面,又有一座较大型的红砖建筑。据介绍原为大清银行,建于1908年。它的红砖主要用于建墙,但也有艺术性,窗子与窗子间的隔墙,并非平铺直述,而是有若干个平行的凹槽,隔墙的上面,也就是檐下,用红砖建3个不同层面的“M”形。
我到临黄浦江平台上走了一圈,回到外滩,重新进入南京东路时,在拐角处,看到也是一座红砖建筑,汇中饭店大楼,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筑的红砖艺术全在二层以上,5层的窗楣上方由东向西,依次是1个是红砖三角形装饰,2个是红砖半圆装饰,如此反复不断。4层与2层取消了三角形装饰,只用半圆形,但这两层的半圆形又与5楼的不同,是凸出的,而且有好几个同心半圆,并且半圆中有花形浮雕图案。
沿南京东路向西步行,在与四川中路交叉处有一幢杏花楼,也称慈安里大楼,部分运用红砖艺术,重在顶层。
看来四川中路上藏着红砖艺术的好多秘密,我由慈安里大楼拐向北,沿四川中路直走。
这一幢红砖房子,标示“1906年”建。
滇池路上两座红砖大楼,很值得一看。
第一幢,顶层红砖建的阁楼,两侧面都是红砖拱形窗,窗的四周红砖饰射线。窗上红砖饰三角形,檐下红砖凹凸排列。4层窗顶3道微拱排列,3层窗虽是长方形,但窗的上方又有弧形和三角形装饰。2层窗门布局尤其复杂,红砖建檐,檐下门窗是凹陷的,窗上方有多道拱圈,门柱突出,仿佛两个卫士伸出头在站岗。
有牌展示,这一幢建筑由通和洋行设计,1908年竣工。
第二幢,我特拍了大门的设计,分3个层次,第一层,红砖建拱门,这也是最为凹进的一个层次,第二层,拱门上方向前突出,又建6个小拱,与大拱垂直,拱与拱之间隔砖逐渐收缩,与第一层顶部衔接,第三层大门的最上方,红砖建弧形。
此幢,也是通和洋行设计,1908年竣工。
两幢红楼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回到四川中路,继续向北步行,这里又有两幢红楼。
接下去的一幢红楼是在北京东路上。它虽有些破旧,但红砖艺术不容忽视。大门两侧用红砖砌的圆柱,方砖怎么变成圆的,可见一百多年前就已有切割机械了。门的上方同样是圆拱形,但圆拱上方还有内容,美丽的檐下上面的突出部分,仿佛是人戴的礼帽,上面有三道杠,直顶再上面的屋檐下。这幢建筑的2层3层4层用红砖砌成线条作窗套,饰于四周,也别具一格。
回到四川中路,在靠近四川路桥的地方,有一幢红砖建筑蔚然壮观,它原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所在地,底层有跨度较大的5个拱形窗,中间的大门上方,已属于2层了,用红砖装饰左右两根圆柱,在两根圆柱的外面,又有两堵突出的墙面,同样有凹陷进去的多根平行线条。在2层之上到达3层的地方再建两个似欲合掌的手臂。红砖艺术使用得淋漓尽致,也得心应手。
我在苏州河边休息一会,往回走。经南京东路向西,再沿西藏路向南,目的是乘71路公交返回。
在西藏路上,有一座教堂,叫沐恩堂,同样是一座红砖建筑,若干根红砖线条随着窗子爬升,到达钟楼的最高处,上接十字架,与天对话。
不曾料到,今天逛南京路成了副产品,而欣赏老房子的红砖艺术,成了主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