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的七个要点——读冯友兰《新原道》笔记之一
(2024-10-12 15:14:30)
标签:
文化 |
第一点:义与仁
冯友兰述评孔孟的“仁、义、礼、智、信”,首先述评“义”,然后述评“仁”,他认为“义”在前,“仁”在后。
孟子说:“义,人路也。”义是人所当行之路,是所谓“当然而然,无所为而然”者(陈淳语)。世间之路,有两种,一是功利方面的,一是道德方面的。功利方面是有条件的,无利不做,有利才做;道德方面是无条件的,做他所应该做的事。一个人必须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才是道德行为,他的境界才是道德境界。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义利之辨”。
就普通人而言,一个人为什么耕种,为什么捕鱼,若是为他自己的利益,不能是道德行为。但不是道德的行为,也不一定是不道德的行为。它可以是非道德的行为。此,不在“义利之辨”范围内。
求公利,求别人的利,是行义。
孟子说:“仁,人心也。”《中庸》说:“仁者,人也。”程伊川说:“公而以人体之谓仁。”若一个人求社会的利,求别人的利时,不但是无条件这样做,而且对于社会,对别人,有一种忠爱恻怛之心,即如现在所说的同情心,则其行为不只是义的行为,而且是仁的行为。以恻隐之心行义,谓之仁。
仁人必善体贴别人,因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点:智
冯友兰认为“智是对仁义的了解”。人必先有对仁的了解,然后才可以有仁的行为;必先有对义的了解,才会有义的行为。如无了解,虽符合仁义,严格地说,不是仁或义的行为,只是“循规蹈矩”而已。他的境界不是道德境界,而是自然境界。人欲求高境界,必须靠智。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说:“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也就是说,百姓一般都处于自然境界。
冯友兰认为,道德境界之上,是天地境界,儒家不甚清楚。
第三点:克己复礼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于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立什么,孔子说:“立于礼。”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循礼而行,则可以“克己复礼”。何为“克己”?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都为他自己的利益,“克己”,即克去己私。
第四点:四十而不惑
知礼,要到三十岁,而“不惑”呢?要到四十岁。所谓“不惑”,就是人到了智者的地步,才对仁、义、礼有完全的了解。不惑的智者,才可以有真正的仁的行为、义的行为,其境界才可以到达道德境界。
第五点:五十而知天命
仁、义、礼,都是社会方面的事。孔子到了五十岁,知道社会之上,尚有天。于是孔子的境界,又将超越道德境界,渐入天地境界。所谓“天命”,可解释为人所遭遇宇宙事变,在人力极限之外,为人力所无可奈何者。
第六点:浩然正气
公孙丑问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什么是你的长处)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正气。”又问:“敢问何为浩然正气?”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则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冯友兰认为,浩然正气,非指人与人的关系,而是关于人与宇宙的关系。配义与道,是养浩然正气的方法。一方面是了解一种义理,此可称之为明道;另一方面是常做人在宇宙间应该做的事,可称为集义。合此两方面,就是配义与道。“无是”,即若无这两方面,则气“馁”矣,即浩然正气就没有了。明道之后,集义既久,浩然正气,自然而然生出。所以“非义袭(极短时间)而取之也”。
第七点:儒家与道家
冯友兰认为,孔孟是早期儒家代表。儒家于实行道德中,求高低境界。我们还没有法子断定,孟子所谓“天地”抽象的程度。这个方向,是后来道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