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才、力、命——读冯友兰《贞元六书》笔记之九

(2023-12-24 06:51:55)
标签:

文化

冯友兰在新原人“才命”一章中说:“一个人的努力,我们称之为力。”“一个人的天资,我们称之为才。一个人的在某些方面的才的极限,即是他的力的效用的极限。”

他举例说:“一个诗人能成为大家,或能成为名家;一个画家的画,能是神品,或能是能品,都是他的才所决定的。”

他又说:“在某些方面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在某些方面特别努力又在某些方面有天才的人。”一个在生理上可以长高的人,必须有适当的培养,然后他的身体才可以发育。但一个人,如在生理上本不能长高,无论如何培养,他也只能长那么高。人的才亦是如此。

他认为,才为天授,天授的才须人力以发展完成之。就此方面说,才靠力以完成。但人的力只能发展完成人的才,而不能增益人的才。就此方面说,力为才所限制。人于他的才的极致的界限之内,努力使之发展完成,此之谓尽才。

本人觉得冯友兰太过于看重“天授的才”。毛泽东曾经批评过“天才论”,认为何为才,就是“聪明一点”,人是靠后天的努力在斗争中增长“才”干。旧社会的不少苦孩子,放牛娃,后来成了共和国的将军。即使是在知识性很强的领域,也不能忽视后天的努力。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是也。再说,有些成就非凡的人,小时候甚至还有点“傻”。

但冯友兰关于“命”的观念,很值得参考:

他认为人的才和力常为命所限,而命是后天非己所能控制的遭遇。汉朝的冯唐,功勋卓越,于文帝时,他年尚少,而文帝喜用老成人,因此他不能升官。及到汉武帝时,他年已老,而汉武帝又喜用年少而有为之士,因此,又不能升官。这些情形,对于他来说,都是不期而遇的,也就是说,没有谁为他事先设计好他的命运,而又非他的才及力所能改变的。他的此种遭遇,即是他的命。

世俗所谓命,是先定的。冯友兰是反对的。

命是力所无可奈何的。他又举例:一个人任意挥霍,以致一贫如洗,他的贫是“自作自受”,不能归之于命不好。另有一人的房子,于战时为敌机炸弹所中,他因此一贫如洗,他的贫则可归于命。

一个人命运的好坏,表现为他所遭遇环境是顺还是逆。顺境固然是好,但逆境对于人也不完全是不好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肌,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可给人一种锻炼。有些道德价值,非在逆境中不能实现。历史故事总是表现历经曲折后的大圆满的实现,如苏武留匈奴十九年,终得归汉。既回长安,诏令以一太牢谒武帝园庙,拜为典属国,秩中二千担,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这真是一个大圆满的结局。但苏武的道德价值在其留匈奴十九年,吃尽千辛万苦,几度面临死亡,仍持节不屈,并不在于其有圆满结局。

也有人一生都很顺,并不存在逆境的锻炼,一样办大事,成大业。

照天地境界中的人的看法,所谓顺逆境,都是从人的观点所作的区别。同一环境中,对此人为顺,对彼人为逆。从天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宇宙大全的一部分。任何事物,任何变化,都是道体的一部分,都是顺理顺道。任何变化,都是顺而非逆。个人只能改变小范围的环境,大的范围是无法改变的。

冯友兰在这一章的最后说:“人在修养、学问、事功,无论何方面的大成就,都靠才、力、命三种因素的结合”。

笔者认为,在国家大环境很好的前提下,个人可能出现局部的逆境,但“你既然改变不了环境,就得改变自己”。兴许改变了一下自己,即佛教所说的“破执”,逆境立即变顺境。

笔者同时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作为个人应该顺应潮流的发展,涌立潮头,贡献自己的才与力,做时代的弄潮儿,而不应成为历史潮流的绊脚石。

笔者还认为: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紧紧连在一起,国家好,个人的命运才会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