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死观——读冯友兰《贞元六书》笔记之十

(2023-12-25 10:55:23)
标签:

文化

冯友兰在新原人最后一章“死生”中说:“死是生的反面,所以,能了解生,即能了解死。”并引用孔子回答子路的一句话“未知生,焉知死”。

作者接下去分析四种境界的人的生死观:

自然境界的人,不知怕死。

在功利境界的人,怕死。于是,想出4种办法对待死亡:

第一种办法,是求避死。如秦皇汉武的晚年,都用方士,求长生药。其结果,大家都知道。

第二种办法,是求立名。《离骚》中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老之将死是无可奈何的事。人所能努力者,是先立了名,庶几身虽死而名不灭。

第三种办法,急求眼前的快乐。“浩浩阴阳移,年命若朝露。”“不如饮美酒,被服纫与素。”

第四种办法,是相信灵魂不死。以信仰抵制死的威胁。大多数宗教,以为人死后,身体虽不存在,但此身体的主人,即所谓灵魂,仍继续存在,且永远继续存在。

在道德境界的人,知性。他在社会中尽伦尽职以尽性,就其才之所能,命运之所许,尽力做其所能做及所应做的事。他所做的事,无论是大是小,都自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他自觉在精神上,上与古代相通,下与后世呼应。他觉得个体的死亡,并不是十分重要。如此,他没有必要设法对付死,因而不受死的威胁。他一日未死,则一日做他应做的事。这是他的任务。他一日既死,则他的任务,即时终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他们常常引用的名言。

对于在天地境界中的人,生是顺化,死亦是顺化。宇宙万物都在道体中,无时不在生灭中,无时不在变化中。这是一股生灭变化的洪流,谓之大化流行,亦谓之大用流行。人亦是实际的事物,亦随大化流行而生灭。从大化的观点看生死,则生灭只是变化,不是死亡。大化是无始无终的。自同于大化,自觉其自己也是无始无终的。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能同天者,亦可自同于理世界。理是永恒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觉解一切事物,都不只是事物,而是永恒的理的例证。这些例证是生灭的,是无常的,而其所为例证的理,则是永恒的,超时间的,无古无今。

冯友兰认为,我们不能说,人的精神,可以超生死,而只能说,人在精神上可以超生死。

冯友兰在这一章的最后说:了解生死为顺化,则做人所应做的事,也称顺化。所以在天地境界中的人所做的事,亦是在道德境界中的人所做的事。对于做这些事,“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