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事件,意义不同——读冯友兰《贞元六书》笔记之二
(2023-12-17 13:57:31)
标签:
文化 |
冯友兰在《贞元六书》新原人“觉解”一章中说,一事物的意义,根据各人的觉解程度,可以不同。
他举了个例子:譬如冯友兰在清华校园上课,假如一只狗进来,它并不了解里面是些什么东西,正在进行的什么活动。又假设一未受过教育的人进来,也可看见许多桌椅、许多人,听见许多话,但不了解是怎么一回事。又一受过教育的人进来,他不但看见许多桌椅人等,不但听见许多话,而且了解是在上课。
他又举例:当时正在进行苏德战争。此次苏德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这一次苏德战争是共产主义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战争,是有阶级性的。也就是说,在此派人的了解中,此次苏德战争有阶级斗争的意义。有人说,此次苏德战争,是德国人与俄国人两个民族的战争。在此派人看来,此次战争只有民族斗争的意义。
冯友兰认为:其所说不同,乃因持此各种说法者,对于此事的了解不同,所以此事对于他的意义亦不同。一件事的意义,是对它有了解的人而后有的。如果离开了对它有了解的人,一事即只有性质,而没有意义。因此可以说,一事的意义,生于人对一事的了解。
其实冯友兰只说对了一半,如果离开对一事的全面了解,而是片面了解,对此事的“性质”也是不能定的。至于其“意义”,是依“性质”而定:定为反面教材,就有反面教材的意义:定其正面教材,就有其正面教材的意义。
历史上诸如此类的事太多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是因为该事的真实情况,而是因所见者“仁”和“智”的区别。也有时,王者蓄意隐瞒该事件的真实情况。如此说来,唯心史观至少有一半的市场。所谓“胜为王,败为寇”,都属于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