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为什么“怕写”

(2022-05-25 21:11:09)
标签:

学生

怕写

发现

老师

满足

分类: 语文

学生为什么“怕写”

 

提起作文,中小学教师总是说“难教”,学生总是说“怕写”,这种认识波及社会,每年考试季,报刊热门话题也是“今年的作文题”。作文是有趣的事,为什么会“喊难”,为什么“怕写”,每每想到我的职业要教这么一件人人犯难的事,我便无比失落伤感。

我们是不是应当作些了解:学生究竟从是什么时候开始“怕作文”的,他“怕”些什么,他是怕写错,还是怕“写不好”?

“怕写”,其实是“不会写”;“不想写”也多是“不会写”。他或许认为个人思考没有价值,他或许觉得所要表达的情感可笑。观察学生的作文,有一部分虽然“不怕”,但似乎也不清楚要写什么;即使写了,没有从中获得愉快。总而言之,学生“不会”本是常态,如果他真的“会”,那就不用教了。学生的“不会写”原因不一,未必因为懒惰,也有可能是恐惧。教师不要总是责备学生,而应当了解他的写作状态。“怕写”的学生,他的写作往往受过什么暗示,或受过什么挫折。比如,小学生写日记,是很好的习惯,为什么到初中遇到一点干扰就中断了?盖“日记”往往“不安全”,对一名学生在那里悄悄地“写”,社会和家庭往往感到好奇或是恐惧。少年有点自由思想,或是有了一点个人见解,很容易招致教育者的“关心”,很多自以为是的人就会涌过来“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不写了,说“不会写”,——而且,一辈子不写了。

    一般而言,有一定阅读经验的学生,写出自己所思所想和情感,不应当有什么困难,比如,他写日记,他爱写信,他能把自己的观点说给父母听,他能和同学作正常交流,能坦率说出自己的意见,也能委婉地表达一个愿望,然而,他竟对语文老师说“我不会写”,他感到恐惧的另一原因,是老师要“打分”。这个“分”虽然未必表明他真实的能力,可是却有可能像个标签一样贴在他身上。

写作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不能没有一定的要求;因为中考高考要考作文,便拿考试来压学生学作文,作文就必然变味儿。学生为考分学写作,有了功利心,一旦不再需要考试,他可能就此放弃写作。功利的写作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更不可能培育“热爱”。

“怕写”的心理来自课堂。观察一些课堂教学,会发现,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作文提过高的要求。比如,他在讲评作文时,会对学生说:“你看,冰心奶奶是怎样写小动物的……”“你看,安徒生是怎样讲故事的……”“你比较一下,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夜色的……”“我们再来看看,李白杜甫是他们是怎样表达怀念之情的……”

在这里,教师用经典范文来教作文,通过他教的“范”,向学生传达了一系列错误信息:写作文是为了当作家;只有写成作家那样才算是符合要求的好作文。

教师的作文评价,也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不管你怎么写,作文永远会有缺点和不足;在老师那里,85分就是好作文,作文不可能有一百分……

于是学生可能这样想:——学生的作文,永远赶不上作家;我永远当不了作家,我也不要当作家;我写不好,我的作文就是这个水平,老师给我75分也蛮好,我没有意见;我不可能写得更好,如果我能写得更好,就不要老师教了……

学生也会有更多的困惑:——我根本不想也不可能成为李白杜甫鲁迅冰心安徒生,我干嘛要写作?我的老师拿作家的文章来要求我,可是他也没成为李白杜甫鲁迅冰心安徒生,老师是不是想把自己当作家的遗愿交给我来完成……

    动辄拿学生作文和课本范文作比较,是愚蠢的教法。如果学生敢叫板,要求老师写一篇“亚范文”,教师有没有勇气当场写出一篇和李白杜甫鲁迅冰心安徒生差不太多的文章?

在起始年级,教师给学生作文打很低的分数,对学生作文的信心是很大的打击。有时,学生作文不符合某次训练要求,但能不能多看到其他的亮点,在起始阶段就注意保护学生的作文信心呢?我以为不难做到。比如,这次作文要求是描写训练,学生的描写相对少了一些,可是他的叙述仍然有条有理,为什么不保护他“叙述”的激情呢?这不是严格的学术训练,只是基础知识教学,是基本练习,要尽可能保护学生的兴趣,慢慢来。一些教师质疑我的观点,他们认为,既然课标有要求,既然教科书有相关训练,既然考试可能考到,那为什么要降低教学要求?问得也不无道理。那么,教学原理中,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也是应有之义,减轻学业负担是教育原则,不要用考试压迫学生学习是教学常识,教师又做得如何呢?用严格的教学规范去评价学生作文,学生有可能写出“中规中矩”的作文,但他有没有表达的激情,有没有从中感受趣味,我很怀疑。这种“学”是可以慢慢来的,何必让他感到为难,何必要让他“怕”呢。我想存在这样的可能:在宽松的环境下,他就这么写着写着,忽然有一回,他遇上了他认为值得描写的事物,有了描写的冲动,像是无师自通似的,他描绘事物场景,描摹人物神态动作,一一如在目前,——原本习惯本能地直走前行的人,瞄到了动人的一景,沉醉其中,自此他想到有时可以“停下来”左顾右盼了。仅此而已。这种机遇,一学期内就可能出现。如硬要及时强行纠正,打他个低分,命他重写,让他描写一番再交来,如是两三次,“过关”了, 顾此失彼,他原先那“叙述”的优势也可能又没有了。

教师给学生作文打分,如果他能考虑到这个分数对学生下一阶段学习产生的影响,做到既客观公正又能保护学生的学习,则尽管下手;如果教师总是不满意,认为学生水平差,凭威权打出低分,以教训学生,作用有限。特别在起始阶段,要考虑到不能让学生“怕写”,要尽可能看出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无论如何,教师不要打太低的分数,特别对小学生。学生已经“怕写”了,你的任务是消除他的恐惧,没有必要让他去争取“优秀”。

    过高的作文要求只会抹煞写作激情,功利的写作教学则败坏学生的思维品质,败坏趣味。看到初一教师用“中考范文”讲写作,高一教师用“高考满分作文”教写作,就知道学生为什么“怕作文”了。如此功利的课堂,怎么可能培育“热爱”? 一些教师的“要求过高”,并非严格执行课程标准,而多是出于应试的考量,过于急躁。

如果写作不过是为了“考试时混个高分”,基础学习阶段结束,学生离开中学后,还能不能写,愿不愿意写,应当是对教学质量的考查。学生离校后不能写,“怕写”,语文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育”也没有完成。

学生“怕写”乃至“不会写”很可能是语文教育最失败的一项。学生肯不肯学,常在于所学有无趣味。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一部分教师而言可能是难题:因为教师也“怕写”,他自身也没有发现写作的趣味,他个人只有迫不得已的“职称写作”,他在课堂教学中怎么可能“培养写作兴趣”?

      观察作文教学现状,有许多做法值得反思,如能改进,师生或许能轻松一些。教师办法少,往往因为观念落后,缺乏灵活性,没想到自己的课堂自己可以适当做主。比如,作文是不是一定要“规定字数”?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字数规定的?对不少学生而言,作文要求明确提初中“不少于600字”或高中的“不得少于800字”成了他不得不完成的“硬指标”,而其他诸如内容和表达,在他看未必有多重要,他宁可“灌水”、东拉西扯,也不敢少写一个字。——“不少于600字”及 “不少于800字”是检测的参考指标,未必能体现学生写作水平。中小学写作教学出于应试考虑,过早地强调字数,对学生的写作没有好处。常听学生出了考场对家长说“我写完了”,——那意思就是“我没少写字”;至于写得是否合题,能否表情达意,却不去想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是常识常理,怎么到了写作上就“不讲理”了?写得简洁,精美,隽永,一二百字也很好,远非空洞无物的六百字八百字可比。在学习写作阶段,不要一上来就看他能写多少字而忽略想象力和积极表达的意识,学生“能想”“敢写”比写满规定数重要。当然,这也要看教师的见识与判断力了。

中考高考作文要求中有“不要写成诗歌”,于是,从初一开始,教师就不让学生写诗了;高中阶段,老师会对爱诗的学生反复叮咛:“练好记叙文和议论文,别写诗了!”

作文不鼓励学生写诗,非常奇怪。——“语文”离不开诗歌,中国文学最有生命力的是诗歌;中小学语文课堂有诗歌,看看教科书收进了多少诗歌!少年,青春,本来就该做梦写诗的,为什么要禁止?这个年段不做梦,以后就不会有梦了,这时对诗没兴趣,一生难有诗意的生活。

这些现象,是不是该反思?如果从这些教学细节入手研究问题,能经常想到发展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想到少年的性情和青春的言说,也许作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改进之处。

以前批改学生作文,有时困惑、苦恼甚至生气:那么有意思的事怎么被他写得这样俗?前两段蛮流畅的,这里为什么忽然疙疙瘩瘩的?有话为什么不好好表达,为什么情绪这么极端?这里为什么多出三五句空话?等等。后来想到:他是学生,正在学写作,我不能在一次作文中要求他“全面”,——再说,我这个老师也不“全面”。得慢慢来。

我努力想把写作课上得好一些,最后发现,我的教学能做到的可能仅仅是让学生“不怕写作”。虽然乏善可陈,学生多多少少感受到一些写作的乐趣,我也想明白了:大部分学生不以作文为苦,在老师,也许是一件值得满足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