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怕写”
(2022-05-25 21:11:09)
标签:
学生怕写发现老师满足 |
分类: 语文 |
学生为什么“怕写”
提起作文,中小学教师总是说“难教”,学生总是说“怕写”,这种认识波及社会,每年考试季,报刊热门话题也是“今年的作文题”。作文是有趣的事,为什么会“喊难”,为什么“怕写”,每每想到我的职业要教这么一件人人犯难的事,我便无比失落伤感。
我们是不是应当作些了解:学生究竟从是什么时候开始“怕作文”的,他“怕”些什么,他是怕写错,还是怕“写不好”?
“怕写”,其实是“不会写”;“不想写”也多是“不会写”。他或许认为个人思考没有价值,他或许觉得所要表达的情感可笑。观察学生的作文,有一部分虽然“不怕”,但似乎也不清楚要写什么;即使写了,没有从中获得愉快。总而言之,学生“不会”本是常态,如果他真的“会”,那就不用教了。学生的“不会写”原因不一,未必因为懒惰,也有可能是恐惧。教师不要总是责备学生,而应当了解他的写作状态。“怕写”的学生,他的写作往往受过什么暗示,或受过什么挫折。比如,小学生写日记,是很好的习惯,为什么到初中遇到一点干扰就中断了?盖“日记”往往“不安全”,对一名学生在那里悄悄地“写”,社会和家庭往往感到好奇或是恐惧。少年有点自由思想,或是有了一点个人见解,很容易招致教育者的“关心”,很多自以为是的人就会涌过来“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不写了,说“不会写”,——而且,一辈子不写了。
写作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不能没有一定的要求;因为中考高考要考作文,便拿考试来压学生学作文,作文就必然变味儿。学生为考分学写作,有了功利心,一旦不再需要考试,他可能就此放弃写作。功利的写作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更不可能培育“热爱”。
“怕写”的心理来自课堂。观察一些课堂教学,会发现,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不由自主地对学生作文提过高的要求。比如,他在讲评作文时,会对学生说:“你看,冰心奶奶是怎样写小动物的……”“你看,安徒生是怎样讲故事的……”“你比较一下,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夜色的……”“我们再来看看,李白杜甫是他们是怎样表达怀念之情的……”
在这里,教师用经典范文来教作文,通过他教的“范”,向学生传达了一系列错误信息:写作文是为了当作家;只有写成作家那样才算是符合要求的好作文。
教师的作文评价,也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不管你怎么写,作文永远会有缺点和不足;在老师那里,85分就是好作文,作文不可能有一百分……
于是学生可能这样想:——学生的作文,永远赶不上作家;我永远当不了作家,我也不要当作家;我写不好,我的作文就是这个水平,老师给我75分也蛮好,我没有意见;我不可能写得更好,如果我能写得更好,就不要老师教了……
学生也会有更多的困惑:——我根本不想也不可能成为李白杜甫鲁迅冰心安徒生,我干嘛要写作?我的老师拿作家的文章来要求我,可是他也没成为李白杜甫鲁迅冰心安徒生,老师是不是想把自己当作家的遗愿交给我来完成……
在起始年级,教师给学生作文打很低的分数,对学生作文的信心是很大的打击。有时,学生作文不符合某次训练要求,但能不能多看到其他的亮点,在起始阶段就注意保护学生的作文信心呢?我以为不难做到。比如,这次作文要求是描写训练,学生的描写相对少了一些,可是他的叙述仍然有条有理,为什么不保护他“叙述”的激情呢?这不是严格的学术训练,只是基础知识教学,是基本练习,要尽可能保护学生的兴趣,慢慢来。一些教师质疑我的观点,他们认为,既然课标有要求,既然教科书有相关训练,既然考试可能考到,那为什么要降低教学要求?问得也不无道理。那么,教学原理中,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也是应有之义,减轻学业负担是教育原则,不要用考试压迫学生学习是教学常识,教师又做得如何呢?用严格的教学规范去评价学生作文,学生有可能写出“中规中矩”的作文,但他有没有表达的激情,有没有从中感受趣味,我很怀疑。这种“学”是可以慢慢来的,何必让他感到为难,何必要让他“怕”呢。我想存在这样的可能:在宽松的环境下,他就这么写着写着,忽然有一回,他遇上了他认为值得描写的事物,有了描写的冲动,像是无师自通似的,他描绘事物场景,描摹人物神态动作,一一如在目前,——原本习惯本能地直走前行的人,瞄到了动人的一景,沉醉其中,自此他想到有时可以“停下来”左顾右盼了。仅此而已。这种机遇,一学期内就可能出现。如硬要及时强行纠正,打他个低分,命他重写,让他描写一番再交来,如是两三次,“过关”了, 顾此失彼,他原先那“叙述”的优势也可能又没有了。
教师给学生作文打分,如果他能考虑到这个分数对学生下一阶段学习产生的影响,做到既客观公正又能保护学生的学习,则尽管下手;如果教师总是不满意,认为学生水平差,凭威权打出低分,以教训学生,作用有限。特别在起始阶段,要考虑到不能让学生“怕写”,要尽可能看出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无论如何,教师不要打太低的分数,特别对小学生。学生已经“怕写”了,你的任务是消除他的恐惧,没有必要让他去争取“优秀”。
如果写作不过是为了“考试时混个高分”,基础学习阶段结束,学生离开中学后,还能不能写,愿不愿意写,应当是对教学质量的考查。学生离校后不能写,“怕写”,语文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教育”也没有完成。
学生“怕写”乃至“不会写”很可能是语文教育最失败的一项。学生肯不肯学,常在于所学有无趣味。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一部分教师而言可能是难题:因为教师也“怕写”,他自身也没有发现写作的趣味,他个人只有迫不得已的“职称写作”,他在课堂教学中怎么可能“培养写作兴趣”?
中考高考作文要求中有“不要写成诗歌”,于是,从初一开始,教师就不让学生写诗了;高中阶段,老师会对爱诗的学生反复叮咛:“练好记叙文和议论文,别写诗了!”
作文不鼓励学生写诗,非常奇怪。——“语文”离不开诗歌,中国文学最有生命力的是诗歌;中小学语文课堂有诗歌,看看教科书收进了多少诗歌!少年,青春,本来就该做梦写诗的,为什么要禁止?这个年段不做梦,以后就不会有梦了,这时对诗没兴趣,一生难有诗意的生活。
这些现象,是不是该反思?如果从这些教学细节入手研究问题,能经常想到发展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想到少年的性情和青春的言说,也许作文教学可以有更多的改进之处。
以前批改学生作文,有时困惑、苦恼甚至生气:那么有意思的事怎么被他写得这样俗?前两段蛮流畅的,这里为什么忽然疙疙瘩瘩的?有话为什么不好好表达,为什么情绪这么极端?这里为什么多出三五句空话?等等。后来想到:他是学生,正在学写作,我不能在一次作文中要求他“全面”,——再说,我这个老师也不“全面”。得慢慢来。
我努力想把写作课上得好一些,最后发现,我的教学能做到的可能仅仅是让学生“不怕写作”。虽然乏善可陈,学生多多少少感受到一些写作的乐趣,我也想明白了:大部分学生不以作文为苦,在老师,也许是一件值得满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