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我上了第三节日语课,课堂的跳跃性之大让我很意外。有时候讲很简单的日常用语,有时候又讲极其复杂的语法。后来发现,这是我造成的。我现在处于恢复记忆阶段,水平很参差,我一边围绕教材从头学起,一边要满足表达需要,时不时使用比较复杂的语法造句。结果,无意中就主导了老师的授课内容。但后来想了想,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怎么上课,讲什么内容,就是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设置。可能是太量身定做了,我自己也意外起来。
上课形式是一对二,一个老师和两个学生,我和老师的表妹是学生。教材用的是日本编的《大家的日语》。因为我已经有基础,教材的内容对我来说比较简单,但对表妹来说不容易。从第二节课起,她就有点跟不上进度。昨天,老师要求朗读课文以及问答,基本都是我在读和回答。“幼儿园学生”这个身份的鼓励作用非常大,我大声朗读和回答问题时,完全没有以前学英语时出现的害羞和担心,读错或读漏没有一点心理负担。老师对我宽容,我对自己更宽容。我是这样想的,读不好没关系,多读几遍就好了;学得慢不要紧,慢慢学就是了。秉承着这样的心态,学起来特别轻松有趣,有一点点进步都会很开心。
上课内容超出教材进度的事情是这样的:开始上日语课后,为了多练习,我经常在微信发日语说说我的生活,老师基本都会纠正我的错误。有时候会涉及比较复杂的语法,我还是不懂,上课时就提出来了,老师就花了很多时间讲解。
日语课表面上是老师围绕教材教学,但教学内容其实是取决于我的学习方向。那我的学习方向是什么呢?就是我的表达需求。我的日语单词和语法知识没有特定来源,凡是我需要使用的,不管简单还是复杂,我都会想办法学,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先学简单的再学复杂的,慢慢推进。我现在用的学习材料很多,包括教材《大家的日语》、大学时选修日语时的课本、《标准日本语》、沪江日语的微信公众号、日剧《不结婚》、两个学日语的app等。
比如,我曾经想发微信说“我楼下的便利店倒闭了”。但我要先找到“楼下”、“便利店”和“倒闭”三个单词,再考虑用什么助词。我家楼下的便利店4月中就倒闭了,但我当时没找到“便利店”这个单词(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没有百度),一直忍着没发。4月下旬,在日剧《不结婚》中,竟然看到“便利店”这个词,赶紧暂停并截图,弄清楚怎么拼写,再百度“倒闭”,再想想语法,就凭我的感觉写出了以下一句日语:
私の下のコンビニがとうさんすました(黄色底的是错误)。
老师修正为:
家の下のコンビニが潰(つぶ)れました。
我家楼下的便利店倒闭了。
对我来说,这句话有5个单词:家、下、コンビニ(便利店)、倒产(とうさん)する、潰(つぶ)
れる。我还用错词了,“倒产”这种倒闭是指大公司的倒闭,一般小店的倒闭用潰(つぶ)
れる,动词变形也搞错了。只不过是我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就花了好多功夫查单词语法,老师纠正我的错误之后还反复琢磨。但是,就这样,我算是掌握了5个单词,也知道ました是过去式,最后一个假名是る的,要变成れ(其实这是非常复杂的语法问题,我现在还没全明白)。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下一刻会学什么。下一刻的心情和表达需求是未知的,所以我要使用的日语单词和语法也是未知的。因此,我的这种学习方法并不具有稳定性和可预知性。而教材呢,内容和进度都是编排好的,按部就班推进就是了。两者的区别在于顺序:我的方法是要用啥学啥,到我想表达时不需要再查生词语法了,就毕业了;而教材是学了单词语法后再挑选着用,有的可能学了用不上的,要用的可能没有学。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我认为我的方法更加个性化,也能提高学习速度。每个人的生活不一样,心情、想法也不一样,所以表达所需要的单词是有区别的,而教材是统一的,就算是非常使用的教材,其实都只是一个框架,无法为个人提供个性化的词汇。比如我喜欢健身,我肯定要使用不少有关健身方面的单词,不喜欢健身的人,就没必要掌握这些单词了。当然,虽然很少使用,也照样背诵下来也挺好,但问题在于人的记忆力和精力就被分散了。
日剧《不结婚》也是我非常重要的学习材料。我打算死命重复,学会剧中所有常见的生活用语和单词。之所以选这部电视剧,一是因为它的画面非常优美,二是题材我非常喜欢,三是既有中文字幕也有日文字幕。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两个未婚女性的友谊和对未婚身份与结婚的思考过程。结婚、爱情、独居、工作、梦想、朋友、父母等都有涉及,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思想性很强。我觉得,只要我把电视剧里面的单词和语法都学会,其实就等于我能够使用日语生活了。教育学家
ChrisLonsdale曾经说过,3000个单词就能覆盖98%的日常生活内容,这也解释了在《不结婚》中很多词汇经常重复出现的原因。当然,如果《不结婚》的单词还不够,我会再开辟另外一部日剧学习比如《名侦探柯南》。我相信,两部也就差不多了。另外,我学习日语的目的是阅读日语论文。而论文肯定有不少常用的学术词汇,这就需要我额外学习和记忆。其他不太相关的词汇,我就不学了,这应该就是集中火力吧。
至今为止,我比较满意效果,但也有点不适应。以前依赖教材,像一直在池塘游动,路标很多,界限清晰;现在单词和语法来源很广,下一刻学什么,这一刻是不知道的,有虚无缥缈很不稳定的感觉。就好像一叶扁舟冲进了大海,没有边际,没有导航,飘到哪算哪。
希望我摸索的这种方法能对想学外语的人有启发。
在英国读了一年书,我发现世界上大部分知识都是用英文存储的,英文世界的信息质量非常高,学会英文就像打开了世界的大门,那种美好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相比之下,中文世界就像一条即将干涸的小溪,没有活水源头(参加中国学术界现状),也没有连接大海(参见翻译界现状)。所以,我总是鼓励我的朋友打通英文这个语言关,多利用英文信息,开阔眼界视野,感受一下西方文化,说不定也对工作也有提升。很多人都动心,但就卡在英文学习上了。
根据我的不完全观察,很多人对学习英语都有畏惧心理,可能是被陈旧的学习方法误导的,而社会舆论亦有夸大外语学习的困难的之嫌。重新学习日语后,我发现自己之前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经历帮助非常大。恰巧的是,最近看到Chris
Lonsdale的视频,他的观点是只要坚持5个原则和7个步骤,成年人可以在6个月内掌握一门外语。他还说,学习外语其实不需要天赋和环境。对照他的方法,我仔细回想了在英国一年的学习,发现那一年的学习和他所说的方法非常接近,尤其是第一点——只关注和你相关的信息。当时,我读的书、论文全都是我的专业传播学领域内的,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后,读和写才有质的飞跃。但口语和听力并非自然而然提高的。即使人在英国,练习口语和听力的机会其实不多,因为学生的生活相对隔离,我天天听BBC,找很多机会练习,后来甚至找到语言交换的人,才慢慢提高了听力和口语(老实说,也没有提高太多)。这些练习,其实在国内也可以做到。
而我现在学日语的方法,其实也是采用并加强了Chris
Lonsdale的办法。学外语要多听多写多说多读,已经成为常识了,但其实再细化一下,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目的以及时间精力等,制定非常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目标清晰,用对方法,加上勤奋,肯定没问题。最后总结,只学自己需要的,学外语不是目的,利用外语为我所用才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