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陈可辛三分钟短片的剧本缺陷

标签:
陈可辛三分钟三分钟短片 |
分类: 电影评论 |
聊聊陈可辛三分钟短片的剧本缺陷
(维清)最近社交媒体,疯传陈可辛的iphoneX,片子虽短,说好了用手机拍,最后用的是大片的排场,片子很好看,也有点感动,但是,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或者网上流传的的那些感人的短片,甚至是近来出现较多的一些泰国广告片做对比,陈可辛的短片,剧本就弱项了,甚至还有硬伤,这些问题其实也是中国的院线电影一直在犯的毛病。
这部短片,为了获得最大的流量,在选材上直接贴合了中国人,每年春节最受人瞩目的回家主题,角度非常好,制高点足够高,但是,剧情设计与之相比弱了。
这个片子为了强化母子见面的时间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细节,支撑短片的主题。第一个就是孩子在错了地方,站的太前面,跑回来很难;当然这可以表现春节的拥挤,增加大场面的张力。第二个是儿子背乘法口诀表给母亲听,母子见面的时间太短,短到乘法口诀表都背不完,要让人感动。
乘法口诀表是一个不错的设计,但是如果考虑到这个短片的强大到极限的背景,那么这个动作设计,就弱了,其实从编剧的总体来说,任何动作设计,必须与剧本所涉及的题材和背景相匹配,要有天平的概念,不能失衡,你失衡了,最后的情绪就推不上去,高潮也就没有了。这是典型的硬件标准很高,拍摄的选材、场面都足够有冲击力,但是动作的设计太弱,高潮几乎不可能形成,乘法口诀表可以作为一个戏剧动作,但不能成为春节背景的戏剧主线。
第二个问题就硬伤了,短片进入到火车站的段落,孩子站在前面,母亲在火车上,隔着玻璃大叫,儿子听不见,这与医疗电视剧里,搞错医疗概念是一样的,这个设计完全无视了这个母亲列车员的身份,因为她不是普通的旅客,而且要见自己的孩子,一切必然是提前设计,告知自己的车厢号码是一个最基本的职业感念,让孩子站在车头方向,这个绝对不能发生,发生了就是不专业,这个在我们的院线电影中,也频频发生,这种不职业的设计对片子剧情的发展是致命伤,很容易让人游离在剧情之外,因为一般多去火车站接人的都知道,打个电话,问一下车厢号码是一个常识问题。
当然片子越短,编剧越难,首先这个戏剧动作的设计需要特别的精炼,最重要的是能小中见大,俗中见奇。一部电影的剧作精彩,首先是转折要多,片子越短,转折的设计就尤为重要,没有转折的设计也是这部短片最大的问题了,孩子准备要给妈妈背乘法口诀表,努力练习,最后三分钟只有一半的时间见到妈妈所以没背完,基本是直线条。
如果一开始儿子的已经准备过被乘法口诀表的时间,比如用时两分钟,儿子就站在母亲车厢的位置,虽然被人群挤来挤去,但是他还是第一个见到了母亲,母亲下来以后,为了照顾春节的大客流,以及顾客的太多行李,甚至有残疾人上车比较麻烦,母亲必须去处理这些问题,本来以为可以见儿子的时间,最后成了儿子看母亲的工作状态,他在边上默默的背乘法口诀表,最后结束的时候,母亲只来得及给儿子一个拥抱。似乎可以更感人一些,当然乘法口诀表还是弱的。
短片最好的设计是A事件,引发了B事件的情感波澜,完全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还有短片的最高境界,与大片是一样的就是能够揭示人性,或者让人性来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