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的逆袭之十
(2018-02-01 16:17:42)
标签:
教育应试教育选择能力素质教育快乐教育 |
分类: 教育问题 |
选择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的逆袭之十
(维清)就像提倡应试教育,不能抛弃素质教育一样,在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中,应试教育在应试的范围内,有独到之处,也不应被歧视,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应试教育,那么应试教育就成了罪恶的部分,因为以偏概全不是好的教育。孩子的成长需要很多很多的全面营养,只有应试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因为偏食而畸形。
应试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应试为准,一张试卷包打天下,一个孩子经过十年以上的应试训练,养成的思维习惯都会限制在试卷之内,试卷之外的世界对这些学子来说,不熟悉就会很茫然。当他们踏上社会的时候,遇到的试卷之内的事情,少之又少,而试卷之外的东西越来越多,他们会茫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个问题在大学毕业之后,更变本加厉的摧残只有应试教育的学子。这种茫然源于从小没有全面教育的过程,今天我想说的就是其中的一个能力,选择的能力。
一个人所有最重要的能力都是越小培养越好,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历练,这样才能在踏上社会之后,凭借自己的本能来运用,这种本能的运用才是自然与有效的。
儿子还刚刚懂事的时候,我就给他定了一条规矩,比如进超市,不论好吃的,还是玩具,只能选一样。当他抱起一件喜欢的玩具,那么再看到喜欢的零食,要么放下玩具,要么放弃眼前的美味,必须做出选择,不论他怎么吵闹,我都不会动摇。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好东西总是多多益善而不知节制的,做父母的经济能力较好的时候,多买几样也没太大的问题,但是,由此养成了孩子任性的习惯,走上社会就成了孩子最大的心病。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财富汹涌逼人,如果不会选择自己的生活,还是带着婴儿般什么都要的心理,人生就变成永无满足的苦旅,财富的欲望没有尽头,世界首富也是经常的换位,人生准确的定位,只在你选择过什么样的日子,而不是你期望(欲望)的那样;所以古人说,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知足是因为自己会选择,现在的位置就是最好的位置,最好的位置就可以给人带来满足。
也许有的人要说,应试教育中也有选择能力的锻炼,在解题的过程中,各种答案对错都必须用到选择,何况还有那么多选择题。
这种表面现象很容易迷惑人,试卷的情景是非常特殊的载体,尤其是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进行了千百次的重复,这种重复甚至会附带很严重的强迫模式,这种单一的情景因为重复太多,很容易被孩子放大,占据他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心灵,一旦这种情景模式固化,其它的试卷之外的东西都会被挤压、弱化,甚至清除,这种在试卷内反复训练的选择的能力,会异化成试卷之外的一切,令其丧失试卷之外生活中林林种种的选择能力,使之真实生活走向混乱。
人生活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时时刻刻需要用选择来平衡自己的心态,比如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你喜欢吃什么?”,“随便。”这个随便其实就是放弃了选择权,深究起来可以放大很多潜在的丰富的内容。你喜欢靠什么大学?你喜欢什么行业?你喜欢什么公司?你喜欢什么酒吧?你喜欢什么运动?你喜欢怎样来安排休息日?你喜欢如何度过晚上的时间?你喜欢读什么书?甚至你喜欢如何让自己安然入睡?
所有的一切都无怪乎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
你喜欢以积极的方式生活?还是以消极的方式生活?
用消极的方式生活,生活就像一个无底洞,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因为那个极力追求的完美的目标并不存在,用完美来界定自己的生活,就会永远得不到,就会永远的伤感。
用积极的方式生活,生活就像一个又一个生机勃勃的平台,上了一个平台,然后去争取更高的平台,永远认可不完美的生活,永远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人一旦下定决心,做出选择的决定,其实也是认可了自己的现状,然后再做出取舍。
一个孩子中学阶段学习结束,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填志愿,想要上什么档次的大学?如果从小培养有正确选择能力的孩子,就不会纠结,或者少纠结,他会根据自己的平均学习水平,然后在这个层次的大学里,找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的学校。如果没有受过选择能力培养的孩子,会更加忽略自己的水平,以及其它一些次要因素,比如家庭条件等,一味看重大学的名次,知名度等等,甚至将这种情绪带入到对自己的评价体系中。最终这种实用性的选择很可能会变得一场纠结,最后影响自己的准确而全面的判断。一个学生长大之后,如果不能拥有准确、清晰的选择能力,很可能,他就要面临,每次重大的选择都会纠结,过度的纠结之后都会得到一个错误的判断,使自己失去很多最好的机遇。
一个人的一生,总是会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东西,自己最喜欢的,最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最适合自己的等等,一个人不可能随心所欲的能得到所有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做出合适的选择,平衡各方面的条件,找到一个可以最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方向,义无反顾的去努力。这个方向可能不是你最喜欢的,但是可以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或者你选择损失自己的所得,而去从事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一个人学会了选择,也就意味着有自知自明,知道自己的能力,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运用自己的实际能力,得到一个最适合自己,最能发挥特长,并且得到最好结果的决定。
如果不能对内在的自己有清醒的认识,那么这个人即使频频做出选择,也不能认为他是一个懂得选择的人。
所有想要在成人后发挥作用的能力,都必须要从小培养,那种说长大就会好的人,基本上他的思想与认真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是一种和混日子的教育思想。
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就在走出试卷的方寸之间,外延都是空白,如果试卷之外也是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应试教育就是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