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麦基训练营思考(三)“值得”是独特的自我认知
(2012-10-03 00:21:54)
标签:
天池遇见罗伯特麦基中国电影本体论自我认知文化 |
分类: 我的电影、电视、互联网探索的 |
值得”是独特的自我认知
当我喘着大口的粗气,步履蹒跚的爬上2700多米的高山上,远远看着宁静的天池,这百年不变的容颜。我如何来评价这简单的风景,是否值得我的付出?站在山顶的思考,其实也是自我实现的思考。
我用移情的方式,借鉴一下麦基的理论。在《遇见罗伯特麦基》一书中,麦基这样描述“值得”:“对于写故事的人来说,那些没有审视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些没有审视过的生活是不值得审视的。大家想出来的故事,必须是值得读的。”
如果执着我头脑中想象天池的美丽,曾经被广告语所迷惑,并因此美化的天池,用梦幻般的妖娆与华丽点缀天池,我一定会丧失对天池天籁般的宁静的感悟,甚至会被失望的情绪所包裹,因为天池的画面太简单了。
站在天池边的高山上,看宁静的天池,其实就是我心情与大自然风景的对话。我是否荡涤出一块清纯的心灵来对话这天池的魅力,这是我能否有收获的关键。
当我面对实景,这一幅全新的风景画,与我过去的想象完全不同。简单纯净的美,自有特别的内涵。大多数自然风景都是凝固的大自然,并不因人的到来而改变,是静态的自然,而看风景的人,用什么眼光来看待风景,用什么心情来感悟现场的气氛,其实是用动态的思维来收获风景的美或者平淡,甚至丑陋。
我是不是可以套用麦基的话:没有审视过的风景是不值得读的。
从与风景的对话中,我多少可以明白,如何审视,听麦基这位大师讲课的感受。我需要用什么心情来听课,这很重要,也关系最后的收获。
麦基在课堂上屡屡询问在坐的学员,大家是否能够跟上他的讲解,有没有听过去年的课,有没有读过《故事》。麦基的潜台词很明确,跟上他的思路,需要对他的理论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得到他思想的精髓。
现在用惯了电脑,手写越来越生疏,记得很慢,想法却是越来越多,所以,笔记更多的是听课同时产生的联想,事后再看,笔记变成了感想,心已经静不下来了,这个和年龄很有关系吧。有一次和一位圈内的热门编剧同坐,交流了几句,我认为这个课程是给有一定基础的学员设置的,而他认为这些课程都是最基础的东西,是编剧都懂得东西,不听也罢。
我回过头去想,这个也对,麦基讲的很多东西都是最基础的技巧问题,这是一个编剧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当然我也保留原来的想法。我以为听大师讲课,是对倾听者能力的检验。这位可爱又近乎苛刻的老人,已经70多岁,四天时间,每天十一小时,在方寸间的讲台上,嬉笑怒骂,侃侃而谈;佝偻着背,每过一天,显出更多的疲惫……。他会为了最基础的A、B、C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我想从逻辑上也说不通,他想要传达更多的东西,给中国的电影人。从讲课以及后来论坛的内容中,我听到了太多的中国电影的名字,可想而知,麦基是认认真真看了很多的中国电影,才对中国的电影人谈了这些看法,包括他的讲课。于是我想到,麦基除了讲这些最基本的编剧技巧之外,他所讲的最重要的东西是那些,我听到了吗?对我是否有直接的启发,或者是间接的?
这几天我有时会翻翻笔记,看看我的感想之中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看见天池的风景的时候,我也在问自己,千辛万苦的来到这里,就只为看这没有变化的一幅美景图,结束了吗?我能不能收获更多的东西。回来以后,在读麦基的书的时候,我想到,听大师的讲课,其实也是倾听者与大师的心与心的对话,你有多少感悟,就可以收获多少大师的用心授意,这是一种用心的交流。大师就在哪里,就像天池的风景就在哪里,我不远千里来到他的面前,我寻找美的所在,探寻传说的神秘之处,我能不能达到目的,只在我的投入、期望、梦想力。
只有读过天池,才知道天池的美。今天休整了一天,昨天是从西坡上山看天池的,明天要换到北坡上山,换个角度看天池,一样的天池,不一样的美景?我能读懂多少天池的美?这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其实和上大师的课的感觉是一样的。
麦基的训练营已经结束很多天了,我一直想写点什么,是整理笔记,还是做些其它什么事情?现在想通了,审视自己是否真的读懂麦基,才是我的目的。反过来说,读懂麦基,其实就是读懂中国电影。麦基的电影理论,是以好莱坞电影研究作为蓝本的,而好莱坞电影发展本身,就是有关电影本体论的正确实践。中国电影多年来不能与好莱坞电影相抗衡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对电影本体论的研究,而凸现了政治导向等非电影本体的特质,直接将电影弄得不像电影,或者不在乎电影像不像电影。
读懂麦基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需要尝试一下,这也是挑战,我喜欢挑战,一辈子都喜欢。
都是太晚写的文字,有点啰嗦,就是一个心情的纪录,要去睡了,保证明天的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