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尔夫书、杂志有感
(2012-09-25 13:34:35)
标签:
霍根高尔夫大师推杆老虎高尔夫 |
分类: 我的中年人学球方式 |
这几天在听好莱坞电影编剧大师讲课,从早到晚好几天了,没有击球的机会,感慨很多,联想到高尔夫上面,想起很多话来。
读书是我从小最喜欢的事情,我打球没有现实中的教练,那些高尔夫书籍和电视录像就是我最好的教练,所以体会特别多。这里提醒一下初学者,我不赞成刚刚接触高尔夫的人,自我学习,还是找教练最好,即使水平一般,也比自我摸索好。自学需要很多相关的体育知识,以及运动能力,很多闲暇的时间。本人在体育媒体工作十多年,一线体育记者也做了将近十年,对于体育运动的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应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自学有点底气,但是过程实在曲折,很多次差点崩溃放弃,自学真的很难。
书是实践到理论的理性总结,一本好书,往往是作者最精华思想的记录,所以,读懂好书内容,就是在最短的时间享用了作者的一生所得,这个不知道要节约多少人生的学习时间。就像我们从小学开始使用的课本,都是前人耗用了无数时间凝聚起来的知识积累。
读到现在,我觉得最好的还是《职业挥杆》,这属于科学研究人员写的书,学究气十足,不是PGA选手,不是明星,选这本书的翻译很有眼光,但是,我还是要声讨一下价格,三百多块,真是抢钱没天理。这本书开篇就说成书的基础,是以一百多位巡回赛球员的动作录像的共性,作为研究的基础,既有实践,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这是学球较早时看的书,读完后有些重点似懂非懂,很多关键动作,做不出来,很是无奈,几年中反复读了几次,结合实践才有很多新收获。理解需要时间和基础知识的积累。
《红宝书》也是一本好书,很喜欢,初学时候看地很多,收益颇丰;到了后期,觉得这本书主要是经验之谈,告诉你怎么做,怎么改动作,不说为什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教练,一生奉献给了高尔夫,如果有谁在有生之年幸遇老人教诲,将是一生的荣幸。
尼克劳斯的书,大约是学球两三年时候读到的,都是经验之谈。老球王很有意思,一辈子只用一个动作、一个教练,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是很值得我们今天思考的结果。更有意思的是,老球王推杆一般,看他在球场上古怪推杆动作就知道这事好不了,所以书中涉及推杆的部分,是最弱的,只有信心一说,有信心就推得好,实在不像球王的口吻。估计这个让那些平时从不练推杆的业余发烧友,找到不必精研技术的借口。不过,瘦死骆驼比马大,球王就是球王,常常能够一举拿下关键推杆,心理素质还是超一流的。球王推杆弱也只是相比较他的其它技术,比如他的长铁可以在果岭上停球,是他傲视同辈群雄的利器,如果谁想学老球王的推杆,最好先学他的长铁,不然这推杆就变成了灾难。还有当时的果岭布满了毛草,毛茸茸样子,速度太慢,过多手腕的参与还并不是致命的。
印象比较深的有台湾出版的一些高尔夫的书,好些是书日本人写的,用问答形式,实用性很强,从中还可以看出高尔夫从木杆身过渡到铁杆身的动作痕迹,很有意思。
老虎伍兹的书,当初像宝贝一样,但老虎的东西也只是告诉你,老虎的动作是什么样子的,仅此而已,想要学会真是很难。对老虎的技术特点的了解,比如他的握杆偏紧,尤其是推杆的握杆,都是老虎的自述,还要他触球时候左膝盖的瞬间打开是为了增加距离等等,这些都是老虎自述,是研究老虎的好资料。
大卫利白特的书和碟片都很贵,但是很实用,是我看到的教材书、碟片里,实用性最强的一类书,当然也是最贵的。
本霍根的书,让我受益最多的是他的握杆。本霍根的书,读一遍肯定是不够的。不过我觉得大师书中,对我们贡献最大只有他的挥杆模型,他把用力的事情忽略了。这也是今天很多人想要学而学不全的原因。大师藏起了他最神秘的能量,是因为无意识吗?
最有意思的,是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有关高尔夫教学的文章,把高尔夫动作归结为63个关键动作,认为理论上,高尔夫全挥杆,只要将这60多个关键点做正确,就有完美挥杆。初学者听了是不是要崩溃,这么简单动作,就是一抡要关注60多个动作要领,这不是要人命吗?最后我发现,文章说的太有道理了,而且只是说少了,而不是多了。高尔夫的难,这也是其中之一,动作看似简单,实则太过复杂,在高尔夫的理论与实践中,充满了太多这样的悖论。
还有就是高尔夫的杂志,中国最好的就是《高尔夫大师》、《高尔夫》这两本,也许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杂志,中国能够同步引进,也是中国高尔夫之福。还有好像是《高尔夫文摘》深圳出的,很喜欢,理论也很专业,可惜销售不畅,估计是刊号什么的问题,所以甚为遗憾,读得好了。我是06年底开始学球的,前两本杂志都已经发行了一段时间,每月一本远远不能满足我的阅读量,结果我忍不住找朋友,到《高尔夫大师》的编辑部找齐了前面所有的杂志,朋友不打球,结果向我诉苦,你这些杂志也太重了,把我腰也闪了。还有一次到黄山打球,发现了很多《高尔夫》杂志,没有卖掉的,几乎也是从创刊号积累过来的,我打包买下,也算是基本补齐。看杂志学动作,收效很快,因为都是类似秘诀式教学,很诱人。杂志还有超级大明星,最新的冠军球员的球技介绍,看上去更是艳花迷眼。我学了很多,当然也因为走了很多弯路。因为杂志杂志,包罗万象,它是全人群的观众,即面对初学者,也面对职业球员,如果初学者看了职业范,那肯定死定了。
曾经我看到杂志介绍,上杆到顶,右肘抬高就行,还有长打明星的照片,我信以为真,结果将我本来还是业余水准的距离,打进业余入门级,后来就此明白,这个动作很对,但不是我学的东西。这类东西太多,现在还看杂志,基本上就是可以分门别类看,有区分,就有更大的收获,少受伤害。毕竟杂志是可以最快的传达新技术的平台。
还有很多好书,就不一一提及。
读书最大的体会,就是读懂了,如果到了球场做不出来,一定要告诉自己,这是不懂。记得最初读《职业挥杆》对于职业的胯部的动作,敬仰已久,书上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字都认识,组合起来的意思,真的不懂。只好把书放在一边,再去学初级的东西,这时如果我说一句,作者瞎说,那么学习之路就断裂了,以后很难再有机会理解这些问题。其后又读很多书和杂志,在球场挥杆模拟实践,平时多思多想,等到明白这些道理,已经五年时间过去了。
读这些理论方面的书,对于普通的学习者来说,还是要非常注意,如果没有特别的运动经历,很多理解可能会发生偏差;甚至将一些较好理解的局部动作当成了整体的概念,看上去理解了,其实主体的理解已经跑偏了。从理论上讲,你理解了一个动作,通过大量练习,这个动作就会变好。完成一个动作,再去解决下一个动作,直至你整体动作基本成形。如果情况常年没有改观,那就要回过头去想想,是不是一开始的思路,跑偏了。
高尔夫的很多书,看起来很好懂,但是没有相关体育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其实是很难懂的,越是看上去好懂的道理,越是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比不懂对人的伤害更大,因为不懂,你有可能想办法去弄懂它,如果自以为懂了,其实是弄错了概念,越是认为自己懂了,就越是在错误的路上走得更远,反映到打球上面,就是越打越纠结。正常的来说,随着高尔夫知识的叠加和积累,对高尔夫的认识,应该是越来越清晰,疑惑越来越少。如果你反过来,越学疑惑越多,就要审视,开始的路是不是走岔道了。
听大师的课和读大师的书,只有心里有了,才能真正听懂,如果没有就难以理解,或者产生莫名其妙的观点,就需要停下来,从打基础开始,增加自己的积累。什么时候感觉懂了大师的话,就证明你出师了。
其实,这才是听大师课的最明确的目的。
大师的课是一把尺,可以测量听课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