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第一次》的悲伤——编剧你在哪里?
(2012-06-09 20:38:01)
标签:
第一次电影评论娱乐中国电影悬念非诚无扰 |
分类: 电影评论 |
电影《第一次》的悲伤——编剧你在哪里?
凑巧,今天碰上了《第一次》,抱着支持国货的心理,买票走进影院,早上没几个人,我很想期待什么,但是,看片的过程没有期待,只有纠结。
看介绍,看片名顾名思义,都是清纯的味道,坐进影院你只能期待那纯纯的青春,等待被勾引的初恋,会淹没你的情绪,至少在那短短地两个小时里。
开始繁华似锦的画面,青春美少女的特写,梦幻般地呈现在眼前;少女的幻象,那种调皮的动画;母女纯情的互动;绝症少女的绝望和失而复得的朦胧初恋交织在一起,给人希望,母亲从阻挠到撮合,像煞了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这似乎在营造一个好莱坞式的唯美爱情故事。
很多小巧的道具和细节,磁带录音机的少女纯纯地独白、摇滚乐队的喧嚣和张扬,心灵相通的击掌……都显示了电影作者的小聪明,可是从一开始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位神秘的母亲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然后,以最快的速度理解女儿的恋情,这不像是一个正常母亲的思维;哪个宫磊,竟然可以两次莫名其妙的长长时间的失约,而且,竟然没有交代理由,我当时实在不能理解,这是最好的铺陈情节的机会,竟然被导演用几个动画空洞唯美地掩盖了,我很愤怒地想,这是电影编剧不可饶恕的差错,在这种地方,电影的发展被人为的停滞了,而且等待之前,剧情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动静。
电影进行到一半,才发现,原来前面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少女妈妈用剧本的人为导演,我甚至发现,电影从这里才刚刚开始有点意思,但是,这后面的画面,用了太多前面的镜头,只是增加了一些补充性解释对话,有点像灌水的电视剧手法,我不敢想象这就是要求我在漆黑的电影院里观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包含了一部好电影所应该拥有的绝大多数元素,比如绝症少女最后令人牵挂的岁月与草根少年不羁生活的交集;少女母亲的伟大母爱和不计后果的付出,只为了让女儿最后的岁月变得美好;而担负拯救绝症少女的草根少年,也在这扮演爱神的过程中,被爱所感动,被爱所影响,进而拯救自己的破碎生活;最后高潮是少女的第一次在舞台灿烂的聚光灯下,如灿烂的烟花燃放,迸发出精彩与辉煌。可惜的是一切都是那样支离破碎,前半部好像漂亮的房屋,房顶不停地被穿透了大洞;后半部好像是在不停地补漏,为了让破碎变得漂亮一些,但是有补丁的房屋会好看吗?
我一直看到最后结束,才发现这部电影之所以这样的答案,是没有编剧,导演兼了编剧,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最大问题,恰恰是没有编剧,只有镜头的堆砌,没有整体情节的布局。
这部电影的结尾也是经典中的经典,就像那个年代的英雄,老是牺牲不掉,老是有话要说,少女升天已经很久了,她还在娓娓道来,最让我瞬间晕倒的恰恰是最后一句话,少女的不说这段情节,也就罢了,这一说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让这部电影成为了没有编剧参与的经典,我想写这么长的影评,可能也是这个原因之一。她说我早知道,我的初恋在那个雨夜和你的母亲一起走了。
少女的这句话应该在开头的时候最早出现,这可能就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片,可惜在大家吃饱喝足了以后,你才上鱼翅燕窝,这不是好厨师的所为。
如果这部电影有一个合格的编剧,这段结束语应该是这部电影的序幕中。
序幕:一个青春的少女在学校里暗恋一个用录音机反复听摇滚乐的男同学;在一个雨夜,男同学为了救一个妇女,和她共同车祸死亡,少女偶然得到了真实的信息,而她的母亲欺骗了她,她默默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样电影开始,少女被查出有先天性的疾病,可以让她获得双份的同情;母亲的出格之举,在这少女双重的重压环境下,显得非常合理,观众可以在一开始就接受母亲的荒唐剧本设计。
男孩的身份也应该在一开始就介绍给观众,他所有的行为都和母亲的死有关,这样在电影非常纯净的环境里,刺耳的摇滚就不再是一种吵杂,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
这样少女面对惨痛回忆和病魔折磨的线索,母亲为了挽救女儿的超常规努力,草根青年差点被生活击垮的挣扎;三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已经足够支撑起这部电影所有所需的一切,每个人都善良地瞒着对方,每个人都在行动,而这些行动都是有冲突的,这是电影最好的构成元素,所有的线索都在向前推进,观众也在期待三人如何面对真相,这种悬念是无与伦比的,而真相最后在高潮部分被揭开了,有悬念也有期待,有惋惜也有感动。
最后的高潮,是少女的生命之舞,可惜现在太突兀了,一个连跑步都没有的少女,如何可以支撑起这样一段需要大量体力的领舞,这个不合理。如果是好的编剧,一定会在前面,让少女瞒着母亲偷偷地一直练习舞蹈锻炼,后来还获得了男孩的支持,这也可以成为他配合母亲,假装男孩是自己的初恋对象的一个特别的理由,这样在训练中少女找到了支撑一场舞蹈所需体力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是一条加速死亡的路,这样面临生死的舞蹈高潮,是一种生命的瞬间辉煌灿烂,这才可支撑起整部电影的最终高潮,才是可信的高潮;而少女的温柔和坚强感染了男孩,使男孩走出了自己的生活重压下的挣扎,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部电影的内核原来充满了悬念,而现在电影的制作者故意的藏而不露,将观众弄得不知所云,每次突然出现的莫名其妙的情节,最后都再贴上一张详细解释的膏药,真可谓是一错再错。
希区柯克说过,把悬念当作一颗炸弹,如果在最后爆炸时候出现,那不是悬念,只有把炸弹事先放在桌子底下,让观众先看见,然后让不知情的人围着桌子说话,即使说得都是废话,这也有悬念,因为观众会害怕炸弹的爆炸。
现在的电影投资越来越大,即使普通的电影,动辄也是上千万,为什么就要省了那几十万,多一点就不行吗,术业有专攻,导演和编剧还是有距离的。除非有相当的功利,不然最好不要过于自信,编剧还真不好当。
好莱坞的电影为什么在全世界这么霸道,就因为他们对编剧原则的非常敬畏,对编剧原则的敬畏,是来自于对观众的了解,继而尊重观众的认知习惯。可惜中国的国产片对电影的结构和一些必须遵循的编剧原则,并不是很在乎编剧的作用。
《让子弹飞》、《非诚无扰》等电影将中国的编剧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大多数电影还是不很重视编剧在成功电影中的作用,《第一天》画面拍得也很不错,细节也足够,就是结构不符合电影的模式,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