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博友赛成绩和分析,兼答匿名网友的问题
(2012-06-02 21:28:12)
标签:
高尔夫博友赛观岭体育果岭沙坑球成绩练习场 |
分类: 博友文章 |
我博友赛成绩和分析,兼答匿名网友的问题
我的博友赛成绩和分析
成都博友赛第一天的球场非常难,如果从球技的角度来分析,这种果岭可以检验球员的技术能力是否全面,看看武器库里什么是最弱的一项。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球场,平时为了照顾高差点的乐趣,不会把旗杆位置插得特别难,果岭草也不会剪得特别短,因为大太阳底下,不利青草的存活;如果是星期天,球场为了避免堵车,强调通过的快速,会把球场弄得简单一点,这是常情,所以,我说这次难得。
这次我成绩很一般,虽然,觉得还可以再好一些,但是,客观来说,这是我现阶段真实水平,也没有什么不满意,在大赛严格赛场规则压力下,这是非常真实的成绩。
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我觉得从记分卡中还是可以看出我的很多问题,以及自己的潜在的能力,我觉得这就是大收获。
第一场在观岭,果岭很快,坡度很大,旗杆位很刁;第二场在麓山,球场难度还在,果岭难度稍小。前者我打了100杆整,后者打了92杆,基本反应了我对这两个球场应对的真实成绩。
翻开记分卡,可以很清晰看出我最主要失分,再通过现场回忆来补充记分卡不能显示的一些东西,这样就可以非常明确地分析我的优缺点,为以后制定练习计划提供方便。
1、
2、
3、
4、
5、
6、
7、
归结了这么多的大问题,这次第一场打一百杆就是我正常的成绩,第二场92杆,也是基本同第一场差不多的情况,打了一个鸟,七个帕,如果算上被风尘子罚掉的那个帕,我有8帕一鸟,但是我也打了六个加二,两个加三,只有两个加一,主要的问题还是不稳定,技术基本够用,稳定是大问题。
这次的记分卡基本上是我平时练球的真实描写。平时我喜欢写一些理论性强一点的文章,喜欢琢磨技术,所以面对这两个较难的场子没有掉链子,我练习少、下场少,所以稳定性差,后续能力差。
兼答匿名网友的质疑
这些话早想说,这次我觉得是好机会,就解释两句。还有我很希望匿名网友还是直接说好了,我没问题,平时在办公室,我周围的朋友开起玩笑更过分,他们知道我不会生气;我只要不骂人,怎么争论都没问题,就事论事是我最喜欢的事情。能惹我愤怒的只有工作敷衍了事的人,或者可能使工作受损的事情,而且我只会为了工作事情和人争吵,生活中基本不会太顶真。
很多匿名博友质疑我理论说的多,觉得理论必须要用动作来证明,或者成绩来证明;我觉得这个是误区,如果我还很年轻,有很多时间泡在练习场、球场之上,或许还可以这样要求,而我是一个年过半百,平时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学球不过5年多的人,这个要求有点过了。
理论肯定是和实践分开的,布茨哈蒙为多少世界冠军做教练,讲理论,难道他球打得比谁好?理论就是理论。
有了理论,想要球打得好,一样需要大量的练习时间,一定的身体条件,过去我两样都不达标,所以,想要打好球很难。希望以后有时间了可以多练习,每周保持有下场,相信成绩会好起来。
就以沙坑球为例,初学者很难打好沙坑球,很多人以为主要是动作问题,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就是练习量太少,造成沙坑球难打;如果假设一个人沙坑动作像大满贯选手一样的标准,但是想要打好沙坑球依然需要切点非常精准,因为职业选手都是靠打开杆面的角度,来打出高抛球的距离(带起一点点薄沙),或者打开杆面的角度固定,通过带起球下面沙量的多少来打出各种距离,这个需要切点精准无比,以毫米来计算,而这需要常年累月的练习,这也是很多人,本来沙坑球很好,一段时间不打,沙坑球先退步,就是因为沙坑球对精细度的要求太高,不练肯定难行。
这里还有一个职业球员的概念,一般人可能以为职业球员是技术最好的代表,这里其实也是误区,职业球员是付出最多,最彻底,而击球最稳定的球员,职业球员反而不一定是技术最好的,比如中国的两位高球老大就是最好的明证,张连伟和梁文冲的动作并不标准,但是他们成绩是国内最好,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付出,并收获击球的稳定。
我写理论是爱好也为了减少练球的时间
我写理论文章,都是我的对高尔夫这项运动的认识,并不是我在用成绩来粉饰什么,我只是谈单纯的理论,我从来没有谎称打了七子头来证明我的理论。其实很多理论我都是从书上杂志上学习过来,然后融合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形成的,并不是我完全的独创,我说的比如气功一类的也是得益于中国古代体育的传承。
理论对我最大的用处,可以减少一些练习时间。我下场情况好的时候,是小八的水平,依我前两年每年只有二十场左右的下场次数,很多时候一个月都不能有一次下场,能够偶尔下场保持在8字头,基本上都是得益于有训练理论支持,不过想成为非常的高手,还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时间支持。
我所有的技术基本上都是在练习场的那块垫子上练出来的,我动足了脑筋,尽量缩短练习场打垫和球场草皮之间的差距;包括各种复杂的短杆技术;我的推杆是在家里的地毯上练出来的,这和真实果岭有很大的区别,也需要用特别的联系方式来平衡,当然球场的看线还是我的弱点,这个需要实践。这次在观岭超难果岭上的考试,我觉得短杆和推杆基本合格。
理论其实还是很有用的。
我和风尘子同组的时候,他还问我,我的动作怎么样?要不要改?风尘子的动作相信很多人都熟悉,一号木抽完了,人也随着顺了出去,有一个洞他竟然转了360度。我说,你的动作很好,不会受伤,打到现在已经很稳定了,这把年纪不用改。他又说,很多人说我的动作难看。我回答,不难看不标准而已,释放很好,这把年纪不要强求,你的重点在规则,打球不是很认真,推杆线也不摆,凭着感觉一拨拉(进和没进都是天命)。风尘子听了哈哈大笑,你懂我。
我的打球观念和风尘子有点像,我重点就是理论,打好球不是我的终极目的(身体条件也不允许)。我的目的是通过理论,让我这样的中年人打球不会受伤,可以打得长久一点,动作不会太纠结,出了问题可以找到原因,现在基本上可以都可以做到。
我以后还是会有理论为主,写字为主,打球就是理论的试验,是锻炼身体,是开心的地方,不是纠结成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