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自己的文化241104
(2024-11-04 17:27:05)
11月4日 周一 阴
前面三天,除了昨天天气好一天外,都是这边典型的阴阴沉沉、雾雾蒙蒙的天气。
早几天就开始懈怠,站桩不积极。1号根本没站。告诉自己,权当休息一天。2号勉励一下站了大概一个小时。
昨天,天气好。认真站了一个小时。3号,日本文化日,一早就想起了一个人。在今天记得他该不是我一人把。站桩的时候,想起卖掉的房子,和那些随房子一起易主的物品。很是想念。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情况,餐桌,椅子,沙发,书桌,书柜,床,衣柜,冰箱,洗衣机等,它们是否被善待,是否念着我。人,物品都一样,一旦离别就和不曾遇见,不曾拥有过一样。大多数的人,来过这个世界也和没来过一样。
今天,下午三点多站了半小时左右,完成任务似的站了一会儿。在之前,一口气看完了《素食者》。老实说,看完后,称不上无感,更称不上有感。但,站桩,却心不在焉,草草就结束了。
今天是近来一个多月起床最晚的一天,7点的闹钟闹到8点多也没起,后面干脆躺着有刷短视频直到手机没电才起。吃完早饭近十一点。站桩完后,电脑打开就去下面条。这书的内容不难理解,边做饭边想它最终要传达什么呢。这个书名很吸引眼球,或者说符合社会、商业的潮流。可总觉得它和内容不甚匹配,至少和我买它的初衷不同。除了它,我也没想到更好的书名。书的内容更符合或归于《一个人的朝圣》或殇,失败者之列。
买这本书,源于最近想锻炼、改善身体,搜索素食有关的书时,一眼看到就买了。
书的内容,让我意外,同时也让我吃惊。因为,它是写有关精神、精神病患者及她的家人、精神病医院的书,这无疑是我很熟悉的了。她把家里的所有肉都扔进垃圾袋的场景,我一样的有过。她源于可怕的梦,我同样源于某种和梦类似的想法或力量,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下,吃了三个月的素。书里的主人翁,却坚持了,直到付出生命。可即便,她坚持了,我却不知道她到底坚持的是什么,值得么?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在坚持什么。她在恐惧,回避,抗争中任人摆布,消极地放任,消极地选择做一棵树,清醒着消极地结束生命。
书里重点的姐姐,在同样环境下长大的,小时候相对挨打少一点,承担着照顾老公、照顾孩子,照顾妹妹,把妹妹送进精神病院,接回家再送走的姐姐,就是值得推崇的角色了吗?姐夫,又代表什么呢?只由空洞的艺术追求导致的同样是个没有答案的、精神匮乏的懦夫?唯有她的父母、离他而去的丈夫,倒是角色明确些。她的梦,在她愿意讲她的梦的时候,没有理会的,能理会的人。这无疑是一本悲惨的书,无疑是现实的写照。自杀的人、精神病医院的一角。
精神病院是个什么地方?那地方我去过。去过两次。第一次,三个月。第二次,一个月(其实都快不记得了,第二次有进去过?多久呢?)。第一次是不愿意的,被迫的,消极的。第二次是,主动的,积极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次我觉得我没病。第二次我觉得我病了。精神病院的很多场景和书里的类似。灌鼻食的场景,让我很是害怕,所以在身体抗拒、什么也不想吃、难以下咽的时候选择了乖乖地一口一口强咽地吃饭。或许,我看见的那个不想吃饭被灌鼻食的人,也同书里主人翁一样,有着某种非同一般的经历吧。毫无疑问,能进那种地方人,都有着不被“常人”理解的思想或行为。像我第二次那么主动的提出进那里面去的该是少之又少了。
所以,书到底要传达什么呢?仅仅是社会现实。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是怎么成长,做梦,再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
看完这边书,再次觉得自己幸运。
幸运的是我选择了自己。选择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不是医生、家人、亲朋好友说的那样,相信自己不是他们眼中的那个自己。选择了问为什么我突然成了这样,选择了问为什么和他人不一样,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答案。选择了抗争。这种抗争,并非书里主人翁的抗争。
梦是恐惧的,那种恐惧我也体会过。幸运的是,我时刻关注自己、提醒自己不要掉进去。即便是再次掉进去,我依然选择爬起来,尽力绕道走。
可是,这书里,没一人幸运。
边看边期待书的结局会不一样:姐姐的,妹妹的,姐夫的结局会不一样。姐姐会在关键时刻喊停,带她回家;姐夫会再次出现,出现在医院的外墙或是家里,以寻求任何一方的谅解;妹妹在有机会的时候再次选择工作、选择直视自己的恐惧,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对抗,无论那眼睛的背后是谁的脸。我所期待的,无论哪一种都好过书里的结局。想起《百年孤独》那本书来,那也是非常压抑、让人窒息、毫无希望的书。所以,即便书里的姐姐努力地照顾着外甥,可那外甥的人生同样是被戴上了枷锁的,同样是没有希望和活力的。所以,这书很消极,很沉重,并非社会现实的消极和沉重,而是没有希望。老人没希望、年轻人没希望,连带着孩子也没希望了。
的确,不是人人都有自己这般幸运,能去挣扎。哪怕是挣扎到被打,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后悔。
人生,怎能被噩梦就此碾碎、打倒了呢?即便那眼睛,那张张脸有多恐惧,但那也只是梦,是过去。做梦的人是自己,是现在。臣服之前,总得问问为什么。
和这本书一起买的还有《素食毕竟》和《中华佛斋》。本对后一本很寄予期望的,昨天拿到时,不仅书头书皮损坏有皱褶,印刷更是有从影,字迹不清,退货了。
佛家的素食主张,就与佛家教义、教规以及他所主张的宗教伦理观念相连。主要缘于慈悲心、因果轮回、众生平等、健康、自有素食滋味等(《中华佛斋》P17-P19)。皆出于信仰,是主动且积极的。其他社会上提倡素食的素食者们也类似理由居多。所以,总觉得看了一本和书名不同内容的书。
在考虑煎蛋或火腿肠(舅妈做的)
煮面条时,两者都选了。
上次吃素,类似书里的主人翁在某种力量下的属于被迫的选择。最近想要吃素,并非跟风潮流,在不忍心吃那些动物、有益健康,再也因为不吃肉能省事。两天前纠结要不要买鸡蛋时,买了。今天在看完这本书、在知道佛家说“吃蛋等于杀生”后,还是煎了鸡蛋、煮了肉。
好多年前,姐姐开始吃素。那时,似乎都没问过她因为什么,出于对营养和健康方面的顾虑,一家人一起吃饭,也觉得别扭,慢慢的我们喜欢吃的鱼她也不做了,因此,挺不支持她的。上次吃三个月的素,是因为表弟来家里住就中断了。这次,有考虑类似问题,诸如有客人来、或去外面、去他人家里也要一定坚持么?其是,无需刻意。佛家讲不吃非三净肉,在外托钵,施主给什么吃什么,随缘而不攀缘。
《相约星期二》里说,要“建立你自己的文化”。我既知道这句话多么的美妙,也是多么的不容易。光去领会和学习现有的,曾有的文化就很不易了,建立自己的文化更是需要细细思考和体味才能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当下的文化。当下在变化,所选择的适合的文化自然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无时无刻不受他人及文化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怎能轻易的把选择权、决定权拱手相让,让他人给自己下定义。哪怕是具体的权威的父母、家人、医生,老师等,哪怕是非具体的梦境、不明力量等。
我们不应当那么可怜丧失自己,去向外找东西,一切所有都在这里,都在自己身上。不待外求。-----P156
人类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禁欲,不是驰逐于外,也不是清净自守,人类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条顺很活泼如活水似的流了前去。----P157《人生的三路向》
之前有想过蔡志忠和韦神他们除了自己先天的不同外,外在环境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区别的问题。想来已经有了部分答案:身边与之有的重要关系的人,尤其是父母的不同。他们的父母、家人,无疑是接受他们独特的性格、有悖于“常人”的行为和习惯。在他们功成于人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不否定和打压他们,还支持着他们,始终在他们身旁或身后。无疑,他们的父母、家人同是有力量、是有自己文化的人。
前一篇:#手指#认识自己241031
后一篇:#旋#梦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