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的时候,短视频里看到:
2006年西班牙国王向一张照片颁奖,因为获奖人知道获奖后懒得去,于是随便找了张生活照算是给了国王面子。佩雷尔曼是传统意义上的神童,16岁时在世界奥数竞赛中创造了有史以来唯一的满分记录,顺便拒绝了一套房和20万美金(80年代)的奖励。数学联合会授予的100万美金的菲儿资奖,他只是礼貌性的接了电话,毫不委婉地拒绝了,联合会将领奖通知贴到他的家门口,他竟然因此搬家了。他似乎不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佩雷尔曼讨厌炫耀和个人崇拜,他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甚至让人们认为他有点不正常。佩雷尔曼选择了人们眼中的平庸,他和母亲生活在圣彼得堡的一个普通公寓里,靠着退休金生活,闲暇之余还去森林采蘑菇,他总穿德有些邋遢的出现在家门口的小超市里买点便宜货。每日邮报去采访他,好奇他为什么拒绝那么多荣誉,佩得尔曼在门的另一头说“我应有尽有”。
这个视频的标题是<选择平庸>,作者问“当生命中所谓的机遇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是否能拒绝别人在毕生追求的好东西,是否有勇气去选择平庸?”他回答是:他认为佩雷尔曼是幸福的,是这个社会太浮躁了,把那些过得简单、谦虚、安静的生活的人定义为平庸,无能,Loser。没有人是平庸的,只是你认为自己平庸。
我把这个视频转发给GX了,我说我就是这种没追求的人,但不敢说“选择平庸”,我的平庸是被迫的。
今日天气很好,晒太阳的时候,一位网友发信息过来,聊了一回儿。他说他刷抖音,看到了一个电影《爱情的模样》,感觉演得很好。我问他向往爱情吗?他说“我相信爱情,不向往”。我问"是经历过来就不向往了?”,他说“不是,是那种真挚的爱情,很难遇到。佛说的爱情缘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万里挑一吧;相爱的人,生离死别太残酷,我从电影中感触到,所以我相信爱情不向往爱情。人们都是这样,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很多夫妻也是于此”。然后,我们有聊了一点因果和自然,宇宙,最后他说“在自然后面,还有一个紧箍咒,那就是所谓的道德。道德是一个边界条件,圈定了人行动的范围”,我说“或许并非有谁或者其他在控制热类,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建的体系及牢笼吧”,他说“道德背后就是个体的人,道德与人之间还存在什么,我还没弄清楚”,于是我给他推荐了《道德的彼岸》。
(这位网友:上个月网上认识加的WX,有儿子有老婆,儿子已经工作,和老婆语言不多各自过各自的那种老夫老妻的家庭,挺多闲暇时间上网。源于第二次遇到,又聊到老家农村的一些话题后破例留了联系方式,今天算是难得的一次聊天。和不熟悉的人能聊聊这些平常不怎么碰触的问题,倒也挺好。也正因为有着这种偶然、碰巧的聊天,才多了今日的一点点感悟)。
当我把视频和书联系起来的时候,我想:佩雷尔曼,他是真的选择的平庸吗?是我所说的“没追求”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谓“他选择的平庸”是他人给的一个定义。我说的他“没追求”也仅仅是说的物质方面,在物质方面他的确没那么多追求。而佩雷尔曼他自己怎么看呢?恰恰相反他选择的是他认为的高贵的,舒适的,简单的或是适合自己的,也可以是一种平庸。。。总之,他选择的并非是他人眼中的“平庸”。也或许,他的非平庸属性根本不是他选择的,而是他天生自带的。有如书里说的“高尚的精神”,他们一开始就站在高处。
平庸和非平庸是谁来定义的,怎么定义的呢?
哪个时代,哪个地方都不缺"高尚的精神”、“未来的哲学家”,缺的是众多的不认为那是”平庸”的眼光、环境条件及文化体系。
前两天GX说:“他的朋友离婚了,好多年关系都不好,小孩上初中了所以离了;他的好几个朋友中就他一个没离婚的,现今也离了“。他说“其实也正常这个社会“。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幸福的婚姻能离婚,就是好的社会”。他说小孩跟着爸爸,我说那爸爸以后要劳心劳力一些了,他说“他爸有钱
应该还好”。我说“有钱是意思是,请保姆、老师吧?”,他说“应该可以这样子,可能再找一个”。
的确,我以前也这么认为,把很多的问题都甩锅给“社会”。渐渐的,我也不如以前那么理所当然的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给社会了:我既属于这个社会也不够属于这个社会。他人的问题归于社会,自己的问题归我自己。
一个什么物质都不缺、没有硝烟战争的社会,一个女人能社交、工作、能自由学习,婚姻不幸可以离婚的社会有什么不好呢?至少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社会。至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富足与否、平庸与否,要过怎么样的生活(是否要去选择,是否有能力去选择)就看各自的路径、认知及因果、使命等属性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