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摘要20230106
(2023-01-06 10:33:23)
· 《立命之学》: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立命之学: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改过之法:发三心------耻心、畏心、勇心
积善之方:为善要明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谦德之效:唯谦受福,恭敬顺承,小心谦畏
(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获,则意不诚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郎中天”)
· 《诗经》:用言配命,自求多福。
· 气虚意下,聚敛谦光,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
· 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依法,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
· 立命安身,修道立德的根本在于内而不在于外-------求人不如求己。
·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
· 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
· 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
· 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
· 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明虽有二,体本唯一也。
· 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
· 格致诚正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
· 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
· 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游遍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
· 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
· 善恶不出身、口、意三。即知因,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
· 心外没有福田可寻,种的是福还是祸全在于自己的内心。
·
了凡:听了云谷禅师的话,明白了立命的道理,而不想与寻常凡夫一样落了俗套。从那以后,小心谨慎,时刻存有敬畏之心,既惧怕又恭敬,不再与他人计较和争论。
· 《尚书》:天难諶,命靡常(天道是难以确信的,命运也是没有定轨的);又云“惟命不于常”(人的命运不是固定的)。
· 汝之命,未知若何?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寠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已之邪。
·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自以为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贪图安逸,得过且过)二字,耽搁一生。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如果以至诚之心待人,那么他的心就会与天道吻合。一个人的福报是否即将到来,只须看他所做的善行,就必定能够预先得知了)。
·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li,骂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
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直);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
· 何谓阴阳?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不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 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者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
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
·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
《易经》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到恶盈而好谦”。《尚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天、地、鬼、神、人都看着谦虚的一边)。
其他补充: